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2018走春遊--東湖樂活公園賞櫻,內溝溪步道健行】


台灣的櫻花大多在春節前後期間綻放,因此賞櫻也成為春節假期旅遊的絕佳選擇


在台北市賞櫻除了到陽明山公園、平菁街42等知名賞櫻地之外,位於內湖區東湖內溝溪畔的樂活公園由於搭乘捷運和公車可到達沿著溪邊步道種植了不同品種的櫻花輪番綻放,此地因為大眾運輸交通便利,賞花期較長,還可沿內溝溪畔健行賞景觀生態樂活公園逐漸成為台北市新的賞櫻勝地



搭乘台北捷運文湖線的東湖站 3號出口步行大約10多分鐘就可抵達樂活公園


台北捷運的各車站,站體大多有裝置公共藝術作品,讓遊客感受到屬於台北特色的「城市美學文化」,認知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觀察其「古蹟建築」與「公共藝術」的數量和質量,通常是最簡易的衡量指標。


捷運東湖站的3號出口月台牆面

走出3號出口,在站外的牆面,見到運用青瓷作成的公共藝術裝置,作品命名《湖波盪漾》,作品高3公尺,寬9.5公尺,單純的青瓷釉色作品,搭配黑色牆面,因為作品面積很大,沿騎樓行進近觀作品,只見凹凸有致,不知其然,



我特別以不同的視角進行觀賞這件作品,終於在站外往出口方向遠眺,看到了水波漣漪的景象呈現,這也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我想應該很少有其他遊客,會像我「呷飽太閒」這麼認真去找出這件作品的創作精髓吧。



離站右轉康寧路三段,見到捷運高架軌道下方的支撐梁柱竹林彩繪,配上道路中央分隔島上的石頭佈置,構築出很耀眼的道路景觀。



到東湖路右轉繼續前行,途經東湖國小,見到校園圍牆的周邊,有許多很可愛的藝術佈置,






由東湖國小繼續前行,步行約3~4分鐘,就可到達康樂街的樂活公園,



樂活公園目前正在舉辦「2018樂活夜櫻季」活動,因此在寬闊的草地上,佈置了許多花卉與裝飾,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在這區觀賞拍照。這個活動期間僅為2018210日至32日,活動期連「月」都不滿,居然號稱為「季」,台灣如果不改進這種誇大的習性,總是沉醉在自欺自嗨,國家就很難往前快速邁步了。








公園內上層第一區,種植的櫻花品種為「寒櫻」,


寒櫻樹形屬於中型櫻樹,花朵茂密,初開呈現淡淡粉白,隨後轉為粉紅色,略能耐熱喜歡陽光,生命力旺盛,很多人選這樹種當造景庭院樹。





今日在此區所見的寒櫻,部份已長出綠葉,這是寒櫻的花期已近尾聲的徵兆。


由公園第一區中段的階梯往下行,是內溝溪的堤岸步道,往前行的坡崁地,為櫻林第二區,種植的櫻花品種為「八重櫻」,今日在此區所見的八重櫻,還在初綻階段,尚沒到盛開期,因此沒有拍下八重櫻的近距特寫。






沿著內溝溪的堤岸步道前行,見到《內湖地圖․時光膠卷》的牆面,牆面裝設了6幅不同時代的瓷磚地圖,在日治之前的古地圖,都沒有描繪「內湖」在地圖中位在何處,推測「內湖」地區在當時是無足輕重之荒地,歷經開發,至日治時期,內湖境內已發展達到形成市集的聚落規模,大正91920年),與南港合併為內湖庄,為臺灣總督府台北州七星郡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灣光復後,改屬臺北縣七星區內湖鄉,民國五十六年(1967)併入臺北市,改為內湖區。


第一幅瓷磚圖--荷據時期(1654年代)的地圖:說明介紹這是荷蘭人繪製的台灣北部的古地圖,相較實際地形地貌,雞籠地區和淡水地區的比例刻意被誇大,而其他北部地區則被縮小淡化。顯見荷蘭人當時對「趕走西班牙後所擁有的地盤」的誇大表功滿心態,自欺自嗨的習性在台灣這塊土地,古今皆然啊。


第二幅瓷磚圖--清康熙時代(1699-1704年代) 的地圖,說明介紹這是「康熙臺灣輿圖」,不同於傳統的台灣古地圖,不是上北下南的地理概念,而是採右北左南以山水畫法,繪有地理景觀和人文生活景觀的地圖。



第三幅瓷磚圖--乾隆時期(1711-1714年代) 的地圖,說明介紹古地圖上的金黃色茅草頂房舍為平埔族聚落,而黑灰色瓦頂房舍則是漢人聚落,和康熙時期比較,平埔族的地盤急速縮小,已經轉為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形態。說明還介紹了這個時期,漢人以鴨蛋和平埔族換土地,或拐騙平埔族畫押土地的狡詐行徑。


第四幅瓷磚圖--日治時代(1898年代) 的地圖,說明介紹這個「堡圖」是全世界唯一結合「土地調查」、「地籍測量」和「地形測量」製作成2萬分之一的精確地圖,開啟了台灣被數字化管理的時代。由地圖可以看出內湖地區具有「地多丘陵」與「埤多於圳」的地理特點。
「埤」是人工水塘,早期主要功能是灌溉用水,然而台灣各地存留至今的埤塘幾乎都已無「灌溉」用途,很顯然「農業社會」已是過往歷史了。

第五幅與六幅瓷磚圖--民國時期(1982&2010)的空拍地貌圖,說明介紹這二幅近期所攝的空拍照片,比對日治時代的「堡圖」,內湖地區的「五分埤」在百年的過程,曾廣達50公頃面積的埤塘,現今幾乎已縮小了一半以上,其實因建商開發山坡地建屋而改變了環境地貌,或水泥廠長期挖採掏空了大面積的山頭,在齊柏林拍攝的「看見台灣」記錄片中,全台各地仍在持續進行中,但我們的政府和社會並不關注和扼阻這樣的現象,藍天綠地在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很顯著快速地消失了,然而我們的政府和社會繼續是無感、無為。




內溝溪另一側的堤岸步道,牆面鑲嵌了超大面積的馬賽克圖案,這個命名《五份上溪圖》的藝術裝置作品,高4公尺,長200公尺,面積規模十分宏偉,構圖內容由當年五分吊橋運煤的盛況開始,將這個地區一年四季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及節慶的生活狀況加以描繪,最後以內湖地區的煤礦開採做結束。《五份上溪圖》記載本地曾經的人文生活,內容相當寫實豐富,相較古本名畫《清明上河圖》,也並不遜色。








由堤岸步道繼續前行,盡頭是景觀拱橋,景觀拱橋的一端是樂康步道,過橋則可通達生態步道以及五分埤步道,


這條生態步道雖然也稱「賞螢步道」,但我在網路查不到有任何一篇曾在這裡賞螢的分享文章,不確定來此地是否真的可以見到螢火蟲。


螢火蟲的棲息地,需要僻靜近水、沒有農藥和光害的環境,這樣的條件在台灣已普遍消逝,雖然許多有心之士推動重建螢火蟲棲息地,但這樣的重塑大自然環境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很不簡單,至今復育有成,能重見螢光飛舞美景的地點,全台並不多,
為了將內溝溪打造成「櫻花河」,社區人士在生態步道開始種植了許多新的櫻花樹苗,未來就算沒有農藥的殘害,大量湧入的賞花人潮帶來的影響,螢火蟲很可能就無安法穩棲息下去了,當櫻花和螢火蟲不能兼得,種植櫻花造景工程比維護螢火蟲的棲息地的難度和力度較少些,在地社區人士選擇種植櫻花造景也是情理之中。



生態步道盡頭的休憩涼亭周邊,種植了多株白色呈吊鐘狀的櫻花,很罕見,根據現場說明牌得知:『2008年農委會查證,這種白色櫻花是台灣山櫻的變種,為台灣原生特有種櫻花,經彰化縣芬園鄉農民張洲府復育,隔年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註冊,登記命名為「福爾摩沙櫻」』。



由生態步道休憩涼亭往下走,通過跳石,過溪可到達「樂康步道」,如果不往下走,由生態步道休憩涼亭旁的巷道前行,則經東湖國中後門通往「五分埤步道」,


東湖國中後圍牆

「五分埤步道」前段為堤頂步道,到達五分埤橋,開始分為上下二條平行的步道,上層為堤頂步道,下層為親水步道,



五分埤橋的橋樑為鋼骨結構,橋面鋪花崗石,欄杆為木製,並雕有圖案,兼具古典與現代兩種元素,如此雅致的橋樑很罕見。



五分埤區域內的休憩涼亭造型也很典雅,木造棧道、涼亭、拱橋三者搭配出營造出很有FU的風情,三者與親水步道的石板路面和坡堤,木石材質搭配也很協調,不論是漫步在堤頂步道和親水步道,相同都有「,遠離塵囂,氣氛寧靜,心曠神怡」的感受。






清治時期,有實力的墾戶相中了開發地域,向官府申請領取墾照,直接對官府納稅,擁有「地皮權」,稱為大租戶;大租戶再將土地分給小租戶,小租戶擁有「地骨權」,負責建設水利工程,並雇佃農耕種。當時此地因為區分為5戶持份,故稱「五分埤」。


往昔的五分埤水域十分寬廣,水域內的魚蝦很多,引來很多水鳥在此棲息,五分埤除了水田的灌溉,魚獲量曾多到可以轉銷到外地,由於土地開發,不但改變了地形地貌,也改變了生態環境,如至今日,所剩水域規模大幅縮減,只剩一彎小池塘。水域內的魚蝦量也不足以吸引水鳥來此棲息了。但經過重新改造,五分埤區域再度構築出新的風情。


「五分埤步道」的尾端為「白馬山莊橋」,再往前行則是「內溝溪步道」,也是上層為堤頂步道,下層為親水步道,



我在「白馬山莊橋」就直接折返生態步道休憩涼亭,往下走過跳石跨溪,繼續轉至「樂康步道」,這條步道種植了很多花卉,很適合喜歡「拈花惹草」的遊客來此漫遊,



變葉木&美人蕉

白鳶尾

睡蓮

桃花

釘頭果

黃扶桑

接骨木

馬纓丹

黃色九重葛


走完「樂康步道」,返回樂活公園,今日的「走春遊」圓滿結束,收穫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