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小巧玲瓏展現工藝美】




(造夢日常-國際袖珍雕塑展會場)



在美學領域中,形體、構圖、大小讓我們產生不同的美感,放大的美與縮小的美,各領風騷,大型的雕塑讓我們感受到「氣勢宏偉」,而在工藝藝術上,「小」也能「小巧玲瓏」,袖珍雕塑作品則展現出工藝家的精湛技術與品味


我年輕時組裝機車軍事車輛模型曾是我的嗜好之一,雖然算不上是袖珍藝術創作,但把一些小部件,經過組合、塗裝,成為依真實車輛比例縮小的成品後,會帶來自我成就感,因為當時沒有的地方擺放收藏,就把成品轉贈給朋友、同事,這個嗜好活動,持續了好幾年,至於何時何因停止了組裝模型,改為其他新的嗜好,如今已記不起來了但至今經過模型店時,還是會佇足觀賞櫥窗內的展品,變小的世界情景,具有無法抵擋的吸睛魅力,台、中、日的「小人國主題樂園」總是遊客如幟


不久前,在網路見到了「台灣袖珍模型神人鄭鴻展,技驚日本」的有關報導。這件83cm x 51cm x 47cm作品,名為《1/6 Male toy room Completion(宅男的房間)》,在日本一舉奪下微縮模型大賽的冠軍獎項。





(圖片擷取自YAHOO圖庫)



純由圖片來看作品,就是一張極普通的現代阿宅之家裡相片。場景中,宅男的房間,滿屋的收藏公仔和玩具,滿牆的海報,桌下垃圾桶內堆著零食紙袋,角落有紙箱和購物袋,地上還有標題清晰的報紙,已經是微縮房間裡還有宅男所組裝的更小模型,鄭鴻展從20165月開始創作這個作品,至20172月才完成,數百件複雜而逼真的單品,規模之龐鉅,製作工藝之精湛,比例之精準,令人歎為觀止。


(圖片擷取自YAHOO圖庫)

真人的手由窗戶穿入,置放微縮模型的部件,更襯托了模型神人所製作物件是何等精緻逼真,讓人orz~~



前幾天,我到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參觀「造夢‧日常--國際袖珍雕塑展」,展出的數十件由台、日、中的藝術家所創作的小型立體作品



--造夢」超越於「作夢」的境界,「造」意涵著具有實踐的力量,「造夢」是創作的前身,把自我的虛無想像或觸動,轉化成為靈感與展現。



--日常」是時間流動的經過狀態,讓人在參與過程中產生了所經歷的生活經驗、周遭有形與無形的「事」、「物」、「觀念」。



--「袖珍雕塑源自於1980年代初,由夏威夷大學雕塑教授馬莫魯賽托與弗雷得羅斯特提出的鞋盒(shoebox)概念:以可置入鞋盒空間的尺寸來創作小型雕塑作品因為去除了大型雕塑的結構支撐問題,在創作上,更能直接投射創作者思維與創意,且因運送容易、展示成本與複製成本較為低廉小型雕塑作品也更有利於日後收藏者的佈置和觀賞。



這次的展品,都是置放在玻璃罩中,有些作品受玻璃反光影響,因此未能拍到清晰的照片。有些作品我能領略到創作者選擇造形、材質與形態的意義,但有些作品,依我的程度是「有看,沒有懂」,本文我與好友分享的內容,僅是展品的局部,遺珠之處,祈請好友們見諒。



中國藝術家的展品



▲使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和不鏽鋼這兩種材料,展現創意,作品命名《餐桌》,創作者:唐勇,作品尺寸:12.5公分x12.5公分x30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青蛙倒立在不鏽鋼的圓茶几上,似乎是寓意--當井底之蛙改從天空中看地面,這時所見的場景就大不相同了,青蛙腹部書有「我不是人,人命關天」,這典故則是源於一位出外收帳的老先生因善念搭救他人,因而增壽並成為城隍的故事。



▲實質材料是鑄銅,作成後,噴漆塗裝,狀似「瓷器」的馬,作品尺寸:18公分x11公分x12公分,作品命名《小馬2號》創作者:于凡,創作年代--2009年。親眼所見,並不代表所見就是真相,明明見到是「瓷器」,哪知真相是「鑄銅」。


▲使用青銅材料,展現創意,作品命名《鳥人》為張松濤、林丹尼二人共同創作,作品尺寸:20公分x10公分x50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有可能是唐僧;帶翅膀的不一定就是天使,有可能只是鳥人,所以我們不要輕易地以常理來推斷未知的事物。


▲使用青銅材料,塑鑄三只保特瓶,作品命名《可樂瓶》創作者:萬里馳,單件作品尺寸:10公分x10公分x30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網傳一直有各種「可樂飲料具有腐蝕性」的貼文和影片,諸如:
--「實驗將一顆牙齒放進可樂中,浸泡了24小時後再取出,結果牙齒表面脫鈣腐蝕..」,
--「大陸某男堅持每天喝1.25升可樂,兩個月後,胃結石竟然消失了」,
--「使用可樂能輕鬆去除鐵銹..」,
--「使用可樂能輕鬆去除馬桶汙垢..」,

似乎喝飲「可樂」就等同喝飲「硫酸」,簡直是自殺的行為,這個作品以三只被腐蝕的「可樂」寶特瓶似乎在表達這種網傳內容,其實不是只有「可樂」如此,其他的「含糖碳酸飲料」也都具有相同的腐蝕效果,為了健康,還是少碰為妙。


▲使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創造了虎紋兔身的新品種動物,作品命名《虎兔No.2,創作者:陳克,作品尺寸:15公分x12公分x30公分,創作年代--2013年,

溫馴的兔與兇猛的虎,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動物,如果將牠們合體時成為「虎兔」時,不知牠的行為,會成為「外表兇狠但內心溫馴」?還是「外表溫馴但內心卻兇狠」?




▲使用樹脂作成有如琥珀的獸類頭骨,作品命名《謊言》創作者:田喜,作品尺寸:18.5公分x11.5公分x7公分,創作年代--19992016年,

這個獸類頭骨,為何命名《謊言》?是創作期的誇大不實?還是源自以「樹脂」混充「琥珀」?琥珀(Amber)是天然的「樹脂化石」,與現代科技的「化學樹脂(Resin)」,同樣都是「樹脂」,但「天然琥珀的稀有」和「人造樹脂的普及」,兩者之間的珍貴價值就天壤之别了。



【台灣藝術家的展品】


▲使用樟木和紅銅這兩種材料,展現創意,作品命名《桑染小姐快樂的一天》創作者:洪慈妤,作品尺寸:10公分x10公分x2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頭上方以垂直與水平旋轉遊樂園設施,象徵著「快樂」在桑染小姐的腦海中不停流轉。





▲使用鐵材塑造一堆人形分布在崎嶇的地形,作品命名《異境系列》,創作者:劉柏村,作品尺寸:32.5公分x22.5公分x12.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這件作品,依我的程度是「有看,沒有懂」。



▲這座金髮美女頭像,作品中文命名《人間莊嚴》英文命名《Solemn Buddha With Human Face》,創作者:吳耀庭,作品尺寸:28.5公分x18公分x13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製作的用材包含使用了;桂蘭木、烏心木、金箔、壓克力顏料、環氧樹脂等。

由作品中文命名,完全不知道金髮美女和「莊嚴」有什麼相干,當看了英文命名,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佛陀」以女顏顯像在人間,渡化眾生啊!這件作品不禁讓我聯想到在台灣,有許多自詡為「神佛」的化身的人物,接受信眾的供奉豪車、豪宅,在人間過著奢華的生活,快樂勝過天上神仙。



▲使用玻璃纖維強化塑(FRP)作成穿著獨排輪的肥仔坐姿像,作品命名《武裝》創作者:石孟鑫,作品尺寸:27公分x14公分x1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在我們的社會環境,肥仔和瘦猴,最易遭到他人霸凌,所以肥仔透過刺龍刺鳳的紋身,武裝自己,暗示他人--我可是個不好惹的大尾兄弟!



▲以黑、白大理石和帝王石合成鳥造型的石雕,作品命名《神話》,創作者:陳彥伯,作品尺寸:20公分x10公分x16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我不了解「鳥」和「神話」,彼此之間有何種關係?










▲這件以大理石、玉石、鏡面不銹鋼作成的作品,命名《浮生若夢》創作者;范辰,,作品尺寸:22公分x28公分x9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白色的人,在懸崖邊往下俯瞰,鏡面不銹鋼有如水面反射出這個相同的情境,一實一虛。



「浮生若夢」詞語出自唐朝大詩人李白所寫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有如黃樑一夢,有如浮雲而過,整個天地世間就是一個大旅店,我們不過是其中的匆匆過客,人在世間的得失、榮辱都只是一場夢幻而已,稍縱即逝。







▲一片殘荷葉,紋理顏色豐富,場景裡--有花木、階梯、座椅、櫥櫃、風車,這件以不鏽鋼材創作的作品,命名《隱居葉裡》,創作者:陳依慧,作品尺寸:36.5公分x16公分x10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蓮花雖然開過了,殘葉仍猶如淨土,依然沉浸於塵緣未了的一方之中。





▲以大理石和羊毛氈作成咬著愛情書信的蜥蝪,作品命名Te Amo(我愛你)創作者:鄭名凱,作品尺寸:27公分x15公分x12.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命名《文明--未知》的木雕作品,創作者:陳凱智,作品尺寸:18公分x13公分x27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銀色的猿猴出洞穴,象徵千百萬年人類由猿而進化,之後才有了人類的文明。

然而,近代的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陸續發現了大量史前文明的跡證,通過現代科學方法測定了它們的年代,結果發現,這些文明古跡具有極其遙遠的歷史,從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直到數十億年都有;不僅如此,而且這些文明還具有極高的科技、藝術、文化水平。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推論,我們人類由猿經過千百萬年而進化,可是科家學至今在這千百萬年的中間過程,卻無法找到猿與人之間存在關聯的任何證據,因此「進化論」僅是推測的假設;

按照通常的認識,人類從最原始的狀態到發展到現在的高度文明不超過一萬年時間,有文字記載不過約5000年時間。如按照達爾文進化論假說,幾億年前,地球尚未有人類地存在,更不可能創造出高度的人類文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根本無法解釋這些遠古時期已存在地球上的文明,很顯然,這是屬於「未知的文明(Unknown Civilzation) 」的範疇。





▲用水泥塑成兩個追逐的人形,作品命名《不確定》創作者:許凱婷,作品尺寸:17公分x11公分x18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兩個人,彼此打情罵俏,嘻戲追逐,不確定的曖昧是很多人在青春時期有過的經驗..








▲以紅銅材敲打組成細緻的頭飾和衣飾,作品命名《孔雀的羽衣禮裙》創作者:黃彥鈞,作品尺寸:20公分x25公分x12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塑膠電鍍作成銀色的人形,佇立在多層的壓克力頭透明箱內,作品命名《大衛》,創作者:陳右昇,作品尺寸:12公分x12公分x32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回憶我1996年到歐洲旅遊時,曾經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目睹過米開朗基羅的最偉大的代表作之一的巨大石雕--以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立姿男性裸體,米開朗基羅1501年至1504年雕成,呈現聖經中的猶太英雄大衛王的英姿。

幾百年來,許多人對這件曠世作品的面部表情是「優雅從容」,還是「恐懼緊張」?彰顯男性的生殖器與人體的比例有否不恰當?一直有所爭論,現在我見到的銀色的人形造型,特別讓面部表情與生殖器消失」,我覺得作者這樣的構思,似乎含有呼籲「終結爭議」的意圖。




▲這些彩色人形是由「報紙碎片」捏塑而成,作品命名《你聽到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創作者:劉書成,作品尺寸:10公分x15公分x1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這件作品除了表達「人們管理嘴巴很困難,所有的秘密都守不住」,作者選擇使用「報紙」碎片為製作的材料,創作成交頭接耳的人群,似乎隱含著現今「報紙」的新聞報導功能已經支離破碎,被具有即時快速傳播的電視、網路..等媒體取代,當「報紙」印刷刊出的事件文字內容,都已是「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了~~





▲這件以鐵和不鏽鋼作成的金屬作品,命名《十足目》創作者:蔡宗穎,作品尺寸:33.5公分x20公分x13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十足目」聽起來很像是日本的語詞,其實這是生物學的目分類用詞。「十足目(英文學名Decapoda)」是節肢動物軟甲綱的一目,也是甲殼亞門中最大的1目,共約9000多種。十足目的形態特徵,分別有:腹部發達者其體軀延長呈蝦形,或腹部退化者縮短扁其體軀圓呈蟹形,有些種類介於其間,腹部不同程度地縮小或變形(如寄居蟹等)。作品的造型,以船體為軀殼的寄居蟹,這形態特徵應該是屬於十足目的後者變種生物吧~~



▲以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作成金屬材質的質感,作品命名《銀》,創作者:何宇森,作品尺寸:30公分x8公分x8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又是一個「親眼所見,並不代表所見就是真相」的案例,明明見到是「銀器」,哪知真相是「塑膠」。



▲這組用不同顏色的大理石雕成的作品,命名65區》,創作者:林瑾璿,作品尺寸:20公分x12公分x27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這件作品,以我的程度是「有看,沒有懂」。



▲以銅材塑出山形,鏡面不鏽鋼作為水面,作品命名《山水》,創作者:宋壐德,作品尺寸:32公分x24公分x1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以大理石雕成的兔子,體態很生動,毛紋很細緻,作品命名《恆溫》創作者:吳瑋庭,作品尺寸:28.5公分x17.8公分x12.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我不明白「兔子」和「恆溫」有什麼相干?



【日本藝術家的展品】

▲以日本盛行的傳統工藝「活脫乾漆(Hollow dry lacquer)」塑造站在圓形基座上的綿羊,作品中文命名《追想》,英文命名《Drum or Plate》,創作者:波多野泉,作品尺寸:15.5公分x13公分x15.5公分,創作年代--2014年,由中文命名,我對「綿羊」和「追想」之間無法產生思路上的聯繫,但由英文命名,圓形基座上的造型,確實是有點像「鼓」的感覺。

※所謂「活脫乾漆」,以脫模方式作成中空的漆器,外貼上金箔,屬於日本盛行的傳統工藝。



▲看似不銹鋼的人頭,實質材料是陶塑,作品中文命名《時代特急》,創作者:增井岳人,作品尺寸:30.5公分x17.5公分x12.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作品英文命名《Age Limited Express》,「歲月限時專送」,不知人頭上的裂痕是否象徵歷經歲月滄桑?


▲命名《大猩猩》的木雕作品,創作者:竹內紋子,作品尺寸:23公分x17.4公分x12.3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作品創作的同一年,美國辛辛那的動物園發生了一件射殺大猩猩的事件,不知創作意涵和殺猩事件有無關聯性?

人類以「保育」和「教育」的堂皇理由,將原本應該生活在野外的大猩猩,圈養於動物園展演。

2016528日,在動物園裡,一名3歲的小男孩,脫離父母的管教範圍,掉進動物園裡圈養大猩猩的壕溝的水中。在群眾驚聲尖叫中,園方「別無選擇」射殺了去接近小男孩的大猩猩。

國際知名保育人士珍古德看了事發當時的影片,判斷遭射殺的大猩猩其實是想拯救那名掉落壕溝水中的小男孩,其實「用槍時機」是在當下一瞬間就必須作出決定,事後他人用很充裕的時間以「正義」的立場去批判用槍者的行為是否適當,

讓我又聯想到台灣警察每次用槍後總是被人質疑責難的狀況,網民總是一窩蜂以「正義性」撻伐「台灣警察用槍正當性」





▲使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作成紅銅質感的少女像,作品命名《恆久的過敏性鼻炎像》,創作者:伊藤幸久,作品尺寸:27.3公分x13公分x9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過敏性鼻炎,是因為免疫系統受到空氣中的過敏原影響,而導致流鼻涕或鼻塞、打噴嚏等症狀。雖然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但過敏性鼻炎目前還沒有完全根治的醫療方法,而經由藥物或其它方法僅能減輕症狀,所以作品命名特別強調「恆久的」,道出了病患的無奈。




▲青銅作品,命名《煙突少年》,創作者:中村義孝,作品尺寸:28公分x13公分x13公分,創作年代--2000年,

日文的「煙突」,為中文的「煙囪」,雖然西洋有很多有關「Chimney Boy(掃煙囪男孩)」的故事,但有關日本的「掃煙囪男孩」的故事,我則毫無所知悉。




 

▲用樟木雕成臥女加以上色,作品中文命名《殘照》,英文命名《Afterglow》,作者:石田陽介,作品尺寸:30.5公分x22公分x11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我無法理解為何狀似在日光浴的女性是「殘照」,是不是描述兇殺現場?當看了英文命名Afterglow,是「夕照晚霞」,才感受這件作品上色所呈現的意境。







▲上身是人,下身為牛的木雕藝術作品,命名《補雲物語-追夢之男》,創作者:日原公大,作品尺寸:40.5公分x22.5公分x12.5公分,這是展場中體積最大的作品,創作年代--2016年。


我對日本有關於「補雲物語」和「追夢之男」的故事毫無知悉,我觀賞過許多西洋神話的「人馬座」作品,但「人牛座」造型作品則是我首次見到。


這件作品讓我聯想到大陸流行用詞--「牛人」意思是指很厲害、很高明的人,「牛」這個字在大陸常用來代表「大」、「高深」的意思,大陸「牛人」的用法有點類似台灣的「高手」或是香港的「大俠」





▲這件狀似扁平茶壺的大理石作品,命名Nyoro町》,創作者:渡邊秀亮,作品尺寸:10公分x22公分x16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にょろ(Nyoro)在日語中為蜿蜒而行之義「町」這一漢字在日文中為日本行政區的單位之一,類似臺灣的「」或「」,以及中國大陸的「。」








▲這件女體造型青銅雕塑,作品命名《無題》,創作者:安倍千隆,作品尺寸:7公分x5公分x18公分,創作年代--1995年。


通常以「無題」命名的藝術作品,大多是以「抽象」的手法表現,由觀者的感覺和想像,看似什麼就是什麼,而具象的藝術,視覺上少了想像空間,不常有以「無題」來命名的。





▲方形的大理石,上面雕刻了山的造型,有如一方大型的中國「印章」,作品命名《山-2016,創作者:水上嘉久,作品尺寸:10公分x10公分x29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看似金屬質感的雕塑,實質是以銀箔包覆的樟木雕刻,作品命名《月之庭-飛馬》,創作者:深井隆,作品尺寸:30公分x22.5公分x10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長有翅膀並可以飛的馬,是希臘神話中最著名的奇幻生物之一。但和「月之庭」(月亮花園)有什麼關聯,我就不知道了。







▲命名《腳步雕塑》作品,以許多張淺藍色的鞋印的壓克力膠膜裝組而成,創作者:寄田茜,作品尺寸:29.5公分x22公分x12.5公分,創作年代--2016年。
因為作品是以「立體」的型態表現意境,符合歸屬「雕塑藝術」的前提要件。




觀賞藝術,如果只是用走馬看花的方式目擊,很輕鬆自在,但要深入把藝術所見的典故和感觸用文字表達把畫面和思想的內容介紹給他人,那就比較吃力了,尤其觀展時,沒有經過導覽人員的介紹,所有文字表達內容都是自己本身的觀感,就更加艱困了,但當傳遞這樣的分享,受到分享者的肯定,所付出的一切辛苦,這時又覺得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