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桃園的大溪老街見到「街角遇見福祿獸」公共藝術裝置

每次以步行方式的輕旅行,在穿街串巷的過程中,總會有意外的驚喜發現。

這次逛桃園的大溪老街,我見到許多新增置的公共藝術裝置,有些設在騎樓下,有些設在街角處,這些由藝術家與在地青年木藝匠師創作的「街角遇見福祿獸」藝術作品,讓遊客來到這座老城鎮,除了觀賞精美的「巴洛克山牆」之外,也有新的藝術點可以觀賞與合影打卡。


「街角遇見福祿獸」的藝術裝置,作品中,大部份是以「鹿」為主角,鹿給人的印象是溫馴善良,原本就受到人們喜愛,而鹿與「祿」同音,有著「財祿」或「福祿」的吉兆。







這件體積大不的福鹿作品,除了藝術觀賞,也是實用的椅凳,為了防範被宵小順手牽鹿,鹿腳上綁縛了鐵鍊



這件是具有生命力藝術作品--福鹿盆栽


另外,我也見到以「蟾蜍」為主角的作品,「蟾蜍」閩南語發音與「求錢」發音近似,傳說三腳蟾蜍天性喜歡金銀財寶,對錢財有敏銳洞悉力,很會挖掘財源,在台灣民間被認定為「招財瑞獸」。


這件蟾蜍作品,除了藝術觀賞,也是實用的椅凳,為了防範被宵小順手牽腳上也被綁縛了鐵鍊




這些分佈在大溪老街各處的「Q版瑞獸」公共藝術裝置,象徵商店街因為有了這批代表「財」的瑞獸進駐,往後的商機必會更加蒸蒸日上。


近來台灣各地知名景點地人潮不如往昔,觀光旅遊相關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憑心而論,台灣許多景點,因為「宰客」、「乏善可陳」,已逐漸喪失了對「回頭客」的觀光吸引力,執政應多花點心思,積極改善觀光環境,觀光產業才能永續。

我覺得桃園一連串的活動和行動,為地方創建「觀光的新亮點」,利用很少的經費讓城市維持歷久不衰的觀光魅力,讓遊客回頭再次前來,這種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執政者參考。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參觀臺南的基督宗教建築,回顧基督宗教在台發展的歷史

我曾2次到台南輕旅行,在參觀古蹟的行程中,也遇見到若干座不屬於古蹟的基督宗教建築,興建年代大多是在台灣光復後的初期,這些基督宗教的建築造型,也很有特色。



由於基督宗教的教堂與教會,建築內部只在特定時間開放給其信徒進入彌撒或禮拜,而我這個背包旅客,就未冒昧入內參觀,只是徘徊在西洋宗教建築物外,拍攝建築的外貌欣賞建築物造型的特色。


在臺灣,西洋傳入的基督宗教,有兩種教系:
新教--普遍稱為「基督教」,信徒聚會的場所為「會」,
羅馬天主教會」則被稱為「天主教」,信徒聚會的場所為「堂」。





看西街長老教會

位於台南北區, 1951年興建,1955年落成,


建築特色:白色的建築物入口正面為希臘神廟式的建築風格,6支巨大的圓柱,等邊三角形的山牆,逐級而上的階梯,搭配頂端的羅馬圓頂,氣勢恢弘,莊嚴神聖。








【台南浸信會】

位於台南中西區,興建於1953年,


建築特色:建築造型為希臘神殿的風格,兩側的補強柱設計,使建築外觀成為下寬上窄的梯形,導引視覺產生高聳的效果。入口正面有2個等邊三角形的山牆,2個十字架,十分特別。




【復臨安息日會臺南教會

興建於1952年,位於台南中西區青年路,在國定古蹟「台灣府城隍廟」附近,此教會的地點,曾是1915年噍吧哖抗日事件「亭仔腳街西來庵」的廟宇所在地。

建築特色:立面造型有如雙手捧著十字架朝向天際。






教會前方行人道上的「台南亭仔腳街西來庵遺址」說明牌





【聖樂倫天主堂】
位於台南安平區,在市定古蹟「安平小砲台」的附近,1963年竣工,2003年整建成為現貌。


建築特色:在教堂建築外設置聖母像,華麗的基督故事彩繪玻璃,是典型的天主教堂的建築元素。這座教堂建築造型有哥德式的風韻正面的三角山牆和長條形玻璃窗以石材裝飾,使單調的水泥建築增添了特殊的美感屋頂十字架下棕色方框內,有「人」、「獅」、「牛」、「鷹」、的紅色圓形圖案,象徵福音四聖使






【台南友愛街天主堂】

位於台南中西區的友愛街,正式名稱:「聖波尼法堂」,興建於1965年。

建築特色:一般的天主堂都是西洋式建築,但這處天主堂的立面造型卻是中國的宮殿式風格,建築側面造型有象徵教義「虛心祈禱的手」尖拱造型玻璃窗。








【基督長老教會台南南門教會】

位於中西區,重建完成於2005年,是我在台南地區見到的最高大巍峨的基督宗教建物。

建築特色:建築造型為哥德式的風格,牛眼圓窗,搭配多樣化尖拱窗造型設計,展現了建築師的藝術佈局巧思。






側門入口上方的圖案,表達始創於1933年,重建完成於2005




【基督教台南聖教會,自由基督教會】

位於中西區公園路,興建年代不詳。

建築特色:超大的紅色十字架。





在以上的基督教建築,有不同顏色的十字架,不同顏色象徵不同的意義:
紅色十字架:象徵耶穌基督的寶血,具有「救贖」的意義。
黃色十字架:象徵耶穌基督的光芒,具有「榮耀」的意義。
白色十字架:具有「聖潔」的意義。

也有少數基督教派,認為掛十字架,是屬於崇拜偶像,因此在建築上不裝置十字架~~

1624荷治時期,台南建城迄今已有將近四百年的歷史,雖然台南擁有的古蹟數量為全省之冠,但其中沒有任何的西洋宗教建築被列入「古蹟」。

2次到台南這個古城輕旅行,遇見的基督宗教建築,興建年代大多是在台灣光復之後,我對這個情況有所疑惑,所以對「基督宗教在台發展的歷史」加以探索,才略有恍悟。

基督宗教在台發展的歷史回顧,概況如下:

※荷蘭治理的年代(西元16241662) 
基督宗教臺灣的發展,始於荷蘭治理的年代;基督宗教屬於官方宗教性質,官員兼任神職,在那個尚未形成漢人渡台潮的時代,傳教的對象主要為當地的原住民,對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時至現在,基督宗教仍是原住民族群的主流宗教信仰,隨著荷蘭的撤離,基督宗教擴增的動力也隨之停頓

※明鄭統治時期(西元1662年至1683年)
在台灣建立了「東寧國政權」,國家的宗教政策,為革除荷蘭人所留下的基督教信仰,以及實施儒家思想漢化政策,積極興建「孔廟」、「玄天上帝廟」、「關聖帝廟」、「媽祖廟」等漢人傳統寺廟。

※清治時期(西元1662年至1895年)
清康熙23年(1684年)終結了明末「東寧國政權」以後,台灣才被納入大清帝國版圖,但基於安全考量,對於人民渡臺一直有嚴格的限制,頒布有「渡臺禁令」,到了西元1875年,才正式開放,讓福建省及廣東省的人可以自由前來臺灣。
清治時期,咸豐八年(1858年)簽訂之天津條約之後,台灣安平、淡水、基隆、高雄各港先後開放通商,基督宗教二度傳入台灣,但清治時期時台灣的環境,不論政治因素和文化背景,官府及一般百姓普遍都排斥基督宗教。

※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年),
台灣的基督宗教,以基督教會為主流,信徒一直都以日本人為主,吸收台籍信徒也以公、教、商為對象,北台地區基督宗教發展較為蓬勃,在台北市,當時代基督宗教建築列入市定古蹟計有:「長老教會北投教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中山基督長老教會」等三處。
南台地區基督宗教發展較為保守,台南曾是日治時代南台地區重要的傳教基地,為何在這個地區未遺留那個年代的基督宗教老建築物,令人費解。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
統治者信仰基督宗教,加上1949年大陸淪陷,有大量的傳教人員與信徒撤來台灣,造就了基督宗教空前的發展條件,台灣各地因而陸續新增了許多基督宗教的建築。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台南遊記--瑰麗的磚造建築「臺南州知事官邸」



「臺南州知事官邸」是我台南輕旅行的參觀行程規劃定點之一,這處景點距離台南火車站很近,步行約650公尺就可抵達。

臺南州知事官邸建築,建於明治33 (西元1900),是臺南市「日治時代磚造建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列為直轄市市定古蹟。經整修後,於201528日正式開放參觀成為台南觀光「新景點」

這棟建築,歷經輝煌至落魄而又重生的滄桑,

在日治時期,曾經是日本皇族來台旅行時住宿的「御泊所」,光芒萬丈,

而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陸續成為:台鹽稅務警察隊→ 民防指揮所→ 地政事務所→ 東區區公所→軍公教福利中心,醜陋的鐵皮掩蓋了這棟歷史建築的原有面貌,暗淡無光,甚至還一度面臨閒置被拆除的慘境,

慶幸的是,經由群一熱心人士的辛苦奔走和付出,讓這棟建築獲得了「古蹟身份」的保命護身符,由文建會與台南市府共同出資,斥資四千萬元, 2008年開始動工整修,2010年整修完成,獲得「重生」

整修完成後建築,除了正中間的入口上方的原有巴洛克風格的弧山牆已毀損,這次古蹟修復工程,改用簡單的三角形山牆修補替代,如果沒有和原始照片比對,也看不出有任何的違和感,基本上這棟建築算是成功地還原了當年的光輝風貌。


臺南州知事官邸建築的原始面貌圖片擷取自「知事官邸」官方網頁



建物的造型,很和諧地混合了「熱帶南洋的洋樓」以及「歐洲的巴洛克」的建築元素,顏色瑰麗,立面凹凸有致,建物整體很自然流露出簡單卻又內含高貴的特殊氣質,

熱帶南洋的洋樓的建築特徵:兩層樓建築物,有迴廊和陽台,除通道口之外並設有欄杆,具有遮陽通風的功能,

歐洲的巴洛克的建築特徵:建物頂部有華麗的山牆,半圓拱的造型,華麗的外突浮雕壁飾,但這棟建物卻只是把山牆以及下緣予以簡單地凹凸變化,改建後沒有日治時期盛行的外突浮雕壁飾,少了庸俗,反而更加高雅與耐看,我不知規劃改建的建築師是誰,太有才了!




建物顏色這麼華麗,其實只是「磚紅」、「鵝黃」、「白」三種顏色的巧妙搭配。


做為臺南市「日治時期磚造建築」的代表作的臺南州知事官邸建築,建築使用的「燕子磚」,體積不到「清水紅磚」的一半,砌磚的工程當然也就比當時的清水紅磚要多耗時一倍以上

清水紅磚的建築,以磚面「潔、亮」產生美感,新北市淡水區的淡水紅毛城英國領事館、理學堂大書院..等國定古蹟,是典型的清水紅磚建築。日治時期清水紅磚的尺寸規格統一為:長23公分×11公分×6公分

燕子磚的建築,則是讓磚面的黑紋搭接呈現「紅、黑兩色和諧的圖案」產生美感。燕子磚質地較為細密,因磚面呈現煙燻的暗黑色斜形圖案,斜紋有如燕子的黑尾,故稱「燕子磚」,厚約3公分,長約20公分,寬約10公分。



磚面呈現煙燻的暗黑色斜形圖案,斜紋有如燕子的黑尾,故稱「燕子磚」




建築背面右上方這間顏色明顯不同的房間,就是日本上一任昭和天皇還是皇太子身分時,1923年遊台期間曾經住過的房間。

原臺南縣知事官邸,平時是作為縣知事長官的官邸,但當日本皇族來台旅行時,則成為提供皇族住宿的「御泊所」,日治時期台灣三座接待皇室用的官邸:
(1)台灣北部--臺北總督府官邸(1901年建),現為台北賓館,國定古蹟。平時不開放參觀,僅在總統府的開放參觀日,配合同步開放。

(2)台灣中部--台中縣知事官邸(1899年建),已拆除。 

(3)台灣南部--臺南縣知事官邸(1900年建),現為市定古蹟。平時開放參觀。至1941年為止,有近二十位日本皇族曾到訪停留於「臺南縣知事官邸」,人數比作為總督官邸的台北賓館數量更多,由此可見此建築在台灣日治時期歷史中重要性。





臺南縣知事官邸建築主體規模不大,但四周都設有迴廊






因為建物前後方向的中央與兩側均突出成八角狀,迴廊的寛度也因而產生變化,




迴廊上的門窗,顏色式樣都很古典雅致,






特別是迴廊上設置了各種不同式樣的桌椅,提供遊客休憩觀賞景






在二樓的迴廊上可以眺望周邊的景色


建築的內部,是餐飲與文創商店,




由於二樓為木造建築,受限其承載力,二樓區域限制佇留人數在34人以下,限制了「人潮」等於限制了「錢潮」,可以想像這些商家的經營也挺不容易。



進入建築的內部,見到的景象,感覺很高雅..







這些大型木製藝術景觀裝置,替內部景色加分不少



天花板很賞心悅目





上下式的窗戶,是那個時代慣用的設計,配以精美高雅木製的窗簾掛罩


景點印戳台,左側是文創商店和歷史介紹區入口,右側是餐飲區入口。我沒進入餐廳實際體驗,但根據網友的反映,對這裡餐飲的「價格」與「美味」水準,都是給予肯定的好評。





歷史介紹區,是以前日本皇族來台旅行時住宿的區域,設有看板介紹當年皇太子來台的生活點滴..



由說明得知:日本皇族來台灣旅行時,所吃的食物都是由日本帶來,第一項台灣本地供應的食物是「鮮奶」。皇太子來台時,同樣是由宮內省主膳課運來台灣,當時的新聞報導,皇太子曾經品嘗了台灣水果「屏東的木瓜」。







日本皇族來台旅行時住宿的環境,有許多窗戶,光線充足,視野寬闊


桌上的相片框,是裕仁皇太子幼年時的相片



裕仁皇太子年輕時期的人形板立像


閒置古蹟經過維修重生後,建築內部轉變成為「文創商店」,是台灣很常見的現象。

因為老舊建築物,即使有幸被列為「古蹟身份」,只是保有不被「拆除」的護身符,如果沒有經費來源,就會日曬雨淋而自生自滅,雖沒被「拆除」但還是會淪落到被「摧毀」的命運。

讓老建築存活下去,就必須有經費來源,而台灣的維護古蹟的意識尚很薄弱,雖然台灣政府有「文建」的機構,顧名思義,功能就是「文化創建」,為了經費師出有名,總都以「文創」掛名,便宜行事,因而古蹟內部設置「文創商品販賣商店」,表徵支出為輔助「文創」產業








建築內部二樓的「文創商店」,販售商品琳瑯滿目



「和風 」商品價位可不很親民,例如這尊金色的右手放在衣襟裡面,穿著皮靴「坂本龍馬」像,售價NT28,000


上方穿著和服娃娃(雛人形) 商品,售價NT18,800。女兒節階梯台玻璃櫃組,售價NT28,000

這些「和風 」商品,是否屬於台灣本土的「文創」?答案就心照不宣了吧..

我在台灣許多地方見到了閒置古蹟經過維修「重生」後,建築內部轉變成為「文創商店」,老建築的「外貌」被復原了,但老建築的「本質」卻變味了..

畢竟保護古蹟建築,本質應該是「既有文化維護」,而非「文化創新」,古蹟是「文化」,文創商品是「商業」,特別是販賣的商品有些是根本與「在地文化創新」無關。

讓老建築存活下去,就必須有經費來源,畢竟沒有經費來源,老建築可能就無以為續而消失,所以,我不反對在古蹟區設置商店,籌集維持古蹟的財源,

但商店地點不宜設在古蹟建築的內部,因為建築的內部是那個年代的生活空間,如果遊客看不到那時期的生活痕跡,歷史的保存情況就不夠「完整」,

如果確有設置「文創商店」必要,應該設置在古蹟的外圍,讓「文化」與「商業」有所區隔,

政府已將「文建會」改名「文化部」了,不知是否因機構改名,就會有適當的項目經費挹注古蹟的維護,無須再以「文創」掛名,便宜行事機構改名後就能夠更明正言順去支持古蹟的全面維護,讓所有的古蹟內、外部都能還原歷史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