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2020福隆沙雕藝術觀賞記】


2020福隆沙雕藝術季」終於在5/30開展了,日前我也到展場先睹為快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台灣對「入境」實施管制,國際級的沙雕師無法入境來台,因此本屆作品是由9位台灣本土沙雕師,和1位在實施入境管制前,已經來台的中國沙雕師,共10人進行創作,沙雕師人數不及以往的一半,沙雕師人數為歷史新低,但沙雕師團隊,以《格列佛遊記》故事情節所創作的《巨人的夢遊世界》,作品規模和精彩程度,很難想像這是只有10人的「迷你團隊」所完成的。




2020福隆沙雕藝術季」雖然因缺了國際級的沙雕師參與,沒有傳統的「國際競賽」區作品,轉為單純的「本土個展」,一年一度的沙雕藝術盛事,我個人還是認為值得推薦前往實地觀賞,畢竟在9/30閉展之後,這批沙雕作品又回歸為一片海沙了。



2020福隆沙雕藝術季」終於在5/30開展了,排隊購票的觀展群眾絡繹於途。



作品名《小人國之門》,作品位於展場地入口處以左右各一的兩座沙雕組成,人物造型「近似」埃及法老王,身旁伴有奔馳的獵犬,左右的「守門神」頭戴印地安酋長羽冠,一手執長杖,一手執獅盾,穿戴、道具都和正規埃及法老王不同,「Cosplay」似乎是刻意的加以「變裝」,展現創意。


作品名《入口意象》,是展場地入口的「玄關」,標註著本屆的展出主題「巨人遊記夢遊世界」,台灣黑熊是迎賓的吉祥物,雖然本屆並沒有國際級的沙雕師參與,也沒有傳統的「國際競賽」區作品,但仍是命名為「2020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



作品名《漂流巨人》,這是參照英國在1726年出版的奇幻小說《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中的情節作成的沙雕作品,躺臥的巨人長達55公尺,搭配了許多綑綁他的小人國群眾的其他作品,構築成超大面積的沙雕作品系列,本屆主題作品不再是以打破以往「高度」記錄作為目標,而是以「長度」創造新的紀錄,意味作品的方向不「好高騖遠」,改以「砥礪前行」,







如果以的歐洲人正常體型,沙雕的身長55公尺,如果格列佛的身高約180左右,比例是301小人國人民身高則僅為6公分,他的身高,當然是超大的「巨人」了,






作品名《小人國的國王》,按格列佛遊記故事情節,小人國是以身高分配社會地位,身高越高者地位越高,所以「國王」的身高是全國最高者。



作品名《巨人的鞋子》,故事男主角--格列佛,被當地小人的重兵牢牢綁死,只有一隻腳上還穿著涼鞋,另一涼鞋則是掉落在附近。



作品名《巨人的帽子》,格列佛的帽子也掉落在附近的沙灘上


作品名《工程車》,小人國的民眾,為了綑綁住漂流到海灘的「巨人」,出動了工程車,



作品名《老鼠小兵》,如果把《巨人夢遊世界》的故事,詮釋成故事中的情境,只有小人國的民眾是「袖珍」的,而其他生物的尺寸是相對「正常(巨大)的」,所以小人國的武士騎在相對巨大的老鼠身上,一起出力的去綑綁漂流到海灘的「巨人」,屬於故事情節的一環。




作品名《空中騎士-麻雀》,麻雀是小人國「空軍」的飛行器


作品名《甲蟲》,本屆沙雕作品中,有許多是以動物、昆蟲為主角,表達台灣的自然生態狀況,當然,如果把《巨人夢遊世界》的故事,詮釋成故事中的情境,只有小人國的民眾是「袖珍」的,而其他生物的尺寸是相對「正常(巨大)的」,放大版的昆蟲作品,屬於故事情節的一環是可以成立的。



作品名《寄居蟹+擋浪牆》


作品名《蚱蜢》


作品名《花與蜜蜂》


作品名《蝴蝶》


作品名《螞蟻》


作品名《夢的響導》,是「愛麗絲夢遊記」的故事情節,愛麗絲遇見一隻手持懷錶的古怪白兔走過,好奇的愛麗絲跟著牠,進了兔子洞裡去,喝了一瓶寫著「喝我」的飲料發現自己縮小了,能夠穿過小門,之後,吃了寫著「吃我」的蛋糕。這一次,愛麗絲吃掉它後竟又急速變大,又成為連頭頂也貼著天花板的「巨人」了。



作品名《夢想收集塔》,可以捕捉好夢,阻擋惡夢,並且能實現夢想




作品名《防疫國家隊》,位在《入口意象》的背面,主要是展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指揮官陳時中,帶領團隊防堵新灌病毒在台灣擴散的情境,原本指揮官陳時中的臉部雕塑,很生動逼真,原本能吸引「時鐘粉」合影打卡,但雕塑硬是被戴上了「護目鏡」和「口罩」,美感破壞殆盡,看到一件精彩的藝術作品,最後被搞成這般境界,實在無語。




主題人物指揮官陳時中的臉部雕塑,原本很生動逼真,高人氣能吸引「時鐘粉」合影打卡,後來竟然硬是被戴上了「護目鏡」和「口罩」,一件精彩的藝術作品,被搞成這般境界,實在感嘆,我個人雖不贊成對某人進行「造神」,但也不願見到「矯枉過正」而破壞了藝術作品美感。




作品名《祈福》,天使為台灣祈禱,盼這波疫情早日紓解。


作品名《脊梁山脈旅遊年》,台灣的中央山脈縱貫全島,而有「台灣屋脊」之稱,所以又稱為「脊梁山脈」。中央山脈隨四季變化,而呈現不同的動植物景觀、山岳景觀、氣象景觀等多元面貌,成為可貴的台灣魅力觀光旅遊資源。交通部觀局將2020年定為「脊梁山脈旅遊年」,推廣山脈旅遊。


作品名《石虎+喔熊組長+擋浪牆》,本屆沙雕作品中,有許多是以動物、昆蟲為主角,表達台灣的自然生態狀況,石虎和台灣黑熊,都是台灣可能瀕臨絕的原生動物,有待我們重視和維護,可是如果真讓石虎到海裡衝浪,讓台灣黑熊到海邊戲水,這是歡樂?還是悲劇?讓我不禁聯想,有很多的宗教團體出於慈悲的「放生」,結果是慘殘忍的「送死」。


作品名《寶麗40》,主辦「福隆沙雕藝術季」的福容大飯店,是「麗寶集團」旗下的關係企業,因此每屆的「福隆沙雕藝術季」,都有「麗寶」的企業廣告沙雕作品,2020是「麗寶集團」創業40周年。


作品名《包青天傳奇》,各屆的「福隆沙雕藝術季」都設有「反貪沙雕」作品,形成了滿獨特的特殊傳統,畢竟只要有人將這種作品上傳,多少都會達到一點宣導「倡廉反貪」的效果,可惜我覺得歷屆迄今,「反貪沙雕」作品,給人的感覺是為「應付口號」而設置,不論美感和意境,都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當作品的吸引力不夠強,宣導反貪防腐的效果就不理想,比較遺憾。





作品名《台灣珍貴稀有動物》,本屆沙雕作品中,有許多是以動物、昆蟲為主角,表達台灣的自然生態狀況,這件沙雕作品由黑熊、石虎、梅花鹿、獼猴等四種動物構成,沙雕動物都很生動。



作品名《埃及金字塔》,位在展場的尾端,8公尺高的金字塔沙雕,在日落時,夕陽光還會由塔尖上的圓洞穿過,但我沒刻意滯留在那個時段拍下這樣的景象。


作品名《20205202020520日,諧音「愛你()、愛你()、我愛你()」,這一天也是中華民國第十五任總統就職日,這件作品是否另還含有慶賀擁護之意,那就由觀眾去感覺了

「福隆沙雕藝術季」自2008年舉辦至今邁入第13屆,我是在2015年退休離開職場返台,才首次參觀展覽,然後每年都沒缺席,迄今已連續觀賞了6屆的沙雕藝術作品,也累計拍了數百張的作品圖像,由於每屆閉展之後,沙雕作品又回歸為一片海沙了,對我而言,這些作品圖像留下了當時的記憶,彌足珍貴。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2020年4月,台北新誕生了一條城市光廊】


《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這件有如大卷的台北《上河圖》的鐵雕光影藝術作品,落在公館汀州路台電100公尺圍牆上,讓這裡成為台北市的城市光廊」,







作品命名中的「城南---城市的南方地區,這裡取名「汀州路」,地理位置是有如中國唐朝時設置的位於中國南方的福建省
紀事---紀錄過往的事情,
既視---似曾相識之感

這件長達81公尺的剪紙藝術金屬鏤雕作品仔細刻劃了城南過往的情事、現今生活樣貌的記事,在古與今、新與舊之間,訴說每一個台北人似曾相識的今昔。



這件鐵雕光影作品可能在這裡,日以繼夜地存在一年、兩年、三年......十年,甚至更久,讓後人知道城南地區既往的生活樣貌當然也可能因城市的快速發展因而在某個時間被拆除消失。



剪紙(又稱刻紙)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工藝,是一種鏤空的藝術,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簡中有繁、繁中有和、和中有殊」是剪紙藝術的精髓

剪紙藝術雖然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工藝,但在台灣地區則是極冷門的藝術領域,現今在台灣把紙雕當成職業的達人,寥寥無幾應該不到10幾乎一般人都不知道這些藝術家的姓名。

《城南紀事,台北既視》作品的創作者--成若涵,因為我曾在201911月在台北萬華的新富町文化市場見到她的金屬鏤雕作品《時空菜奇訝》,而在間隔不久我在20206月又觀賞了她的另一新創作《城南紀事,台北既視》,「成若涵」算是我唯一知道姓名的「台灣紙雕達人」。



《時空菜奇訝》,作品是以紅色文字和抽象圖案,在採光天井,登高台等區域上透過自然光線展現出昔日菜奇訝(菜市場)的意象,作品風格給人的感覺滿接近中華文化的「窗花」,鏤雕內容與構圖雖然「前衛」,可能內容是採用文字和抽象圖,而不是直觀體現「生活表象」,雖然構圖很有美感,但我觀賞後沒有產生悸動和感動,我想作品內容可能是與我的過往生活沒有勾結的原因,也很可能我的藝術涵養程度,與創作者不匹配。









《時空菜奇訝》

但台北公館汀州路寶藏巖入口的兩側圍牆上《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這件20204月的新作品,一側的牆面為「藍色畫面」,一側的牆面為「綠色畫面」,這樣的用色,給人的感覺作品風格有如「木刻版畫」,內容很具象,很豐富,連結了我對這個城南地區的回憶,有如觀賞一幅宏偉的《城南上河圖》,覺得構圖很有美感,內容有溫度,展現了「簡中有繁、繁中有和、和中有殊」的剪紙藝術的高境界




一側的牆面為「藍色畫面」,



一側的牆面為「綠色畫面」

台北的城南地區,就是公館和至台灣大學的周邊區域,這個地區的興起可往前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間,泉州安溪移民來此開墾到了日治時期,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了萬華至新店的鐵道,並於公館地區設立水源站公館站,促進公館地區逐漸成為運輸及商業的樞紐。台鐵萬新線於1965年(民國54年)停止營運,在鐵道拆除之後,公館地區仍然持續著既有的運輸及商業的樞紐地位

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水源市場、台北自來水園區台電大樓..等都是公館地區的顯著地標。因為這裡屬於大學校區和交通樞紐,顧客群造就了這裡包括:文具書店服飾精品、體育用品美食小吃..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的商業活動《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這件作品,對這裡的生活樣貌,有很生動的記錄。
































《城南紀事,台北既視》讓我回憶起少年時期的情境,設置這座作品的汀州路,當年是台鐵萬華新店線的鐵路軌道

我住在台北縣(現在的新北市)的新店,那時還沒有9年國教,高初中都須要參加「聯考」,依成績分發就讀學校,所以我就讀中學在台北市,當時上學,是先搭乘「新店萬華的燒煤的蒸汽火車,然後再轉搭公車去學校,到現在我還很清楚記得「新店萬華的火車經過的車站,包括「新店、七張、大坪林、景美、萬隆、公館、水源地、古亭、螢橋、和平、萬華」等11個車站,轉搭公車是為「12路」和「25路」,轉眼間,這已是接近一甲子前的陳年往事,台鐵萬新線停止營運,於1965年(民國54年)拆除鐵道也有55年了,台北市也沒有「12路」和「25路」公車了。

我還記得以前台北的「書店街」,除了總統府附近「重慶南路」,另外就是台灣大學附近的「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如今在這些路段也幾乎見不到書店了,雖然「公館」這個地區,生活型態也不能免於因城市發展變動,但仍保有旺盛的商業活動力,目前一些有歷史歲月的建物也仍還繼續存在,諸如:台大的校園、自來水園區、違章建築所形成的寶藏巖共生聚落


觀賞《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這件作品,讓我聯想到:

內部設置了燈光」的鐵雕藝術作品,讓遊客不論在日間和夜間,都可以觀賞作品,而且作品呈現日夜不同之美,這樣的「城市光廊」,也讓城市增添了觀光資源與藝術底蘊,值得其他城市效仿推廣。

城市的歷史不是僅僅單用文字一種方式記載傳承而已其實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都是傳承歷史的載具圖像會比文字更具吸引力,更容易理解,即使不懂中文的外來客,也可以經由圖像藝術作品的內容,揣摩與感受這裡的過往情事與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