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新北投車站的今昔】



溫泉泡湯是台灣在日治時期由日本傳入的一項休閒活動台灣北部的新北投地區1898年,日軍發現這裡的溫泉具有養生的療效,日本政府大量開發北投的溫泉資源,在新北投建立了「軍醫院療養傷兵,也有數家高級溫泉旅館日本的藝妓被引入台灣,供日本軍官享樂,到了1910 年,增加了公共溫泉浴場,一般民眾也來此休閒新北投由荒蕪之地變身成為知名的溫泉勝地「溫柔鄉」。



為載運旅客前往溫泉區,日本政府在現在已經消失的「台鐵北淡線」的路線中,興建一條支線,終點站「新北投驛」,於1916年完工,這條支線別稱為「浴湯線」,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溫泉的重視。



「新北投驛」站體採全木造榫接結構製成,弧形托樑栱架栱架上鏤空花紋是日本的九瓣菊和竹葉銅瓦屋頂設有老虎窗,不同於其他的木造火車站體,造型十分優雅









隨著城市發展前進的腳步,「捷運」成為民眾期待的大運量交通工具,有了「捷運」,到台北各地的交通會更方便、更快速。

配合捷運淡水線的興建,台鐵北淡線於1988716日開出最後一輛列車後,正式走入歷史,「新北投車站」廢站,台北市政府這處美麗的「木造站體」有條件贈送給「彰化民俗村」,贈送條件是車站必須「復原與公開展示」。

「新北投車站」的「木造站體」遷走之後,原本屬於火車站的場域,改建成捷運淡水線,北投支線的「新北投捷運站」。

隨著城市發展,平房、四合院被高樓大廈取代了,交通建設的變革,高鐵站、捷運站逐漸取代了傳統火車站,城市因為發展的除舊佈新,讓城市面貌產生了改變,聚落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捷運新北投站也是如此,車站的周邊高樓林立,增加了許多高級的溫泉飯店,形成了一處嶄新的商圈。

捷運淡水線,很多車站的站體,本身即是藝術品,淡水線高架的車站用現代材料建成「中國傳統建築」的意象,捷運新北投站也是滿溢著這樣的特色,


捷運新北投站的站內月台區


捷運新北投站的站內電扶梯區




捷運新北投站的出入口高聳的牌樓

捷運淡水線北投站,往新北投的月台,設置了《來去新北投》的藝術裝置,讓遊客在候車時,由許多古錐的圓頭大鼻子公仔搭配著各種情景,對「新北投」的地方各種風情特色,產生初步的認識和印象。



那卡西


露天泡湯


溫泉女巫珊娜賽,溫泉博物館,溫泉守護神不動明王


溫泉守護神不動明王


北投原住民族群--凱達格蘭族

由捷運淡水線「北投站」搭乘往捷運「新北投站」,行車時間約2分鐘抵達。班車間隔每十分鐘一班車。

「新北投站」的穿堂,有一座圓頭大鼻子公仔攀岩的藝術裝置,由於現場沒有這座藝術裝置的意義說明,我猜測很可能是「北投熱海岩場」的意象,很多人不知曉在台北市新北投的山邊有個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天然攀岩場,因為山腳下有熱海飯店而得名「熱海攀岩場」,距離新北投站約1.3公里,步行時間約20分鐘可抵達。




舊鄉村轉型為新城市,有人喜歡新時代城市建設的時髦、快捷、便利,有人懷念舊時代鄉村的慢活、古樸、幽雅。

「城市文化遺產的保存」對於轉型的城市而言,是能增值的寶貴資產。有古蹟,有歷史,有故事,有人情味,是成為「有溫度的文化城市」的要素,如果欠缺了這些,一座冰冷的新城市,空有光鮮的外表,欠缺外來觀光的吸引力,經濟活動也不會活絡成長。

北投居民開始懷念起這座日治時代的老車站,老車站是北投「歷史故事」的引言,有了它,才能將現存留的老建物和遺蹟串聯出往昔北投地區的發展史。

2003年,在地里長陳章生發起「老車站返鄉運動」,獲得里民大會支持;
2004年,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與社區文史工作者推動懷念老車站、轉()來新北投活動,並於2007年發起公益信託,希望能買回新北投火車站;但是這個時期,彰化民俗村表示:「新北投站體與老火車頭是民俗村重要資產,不會轉賣、也沒有『歸還』給北投居民的義務」。

直到2013年民俗村轉手,很多文物在過程中遭到破壞,讓文史工作者十分憂心,北投文史工作者成立Battao自主行動聯盟,推動「搶救新北投車站」的行動,當時聯盟行動獲得許多文資團體支持,在北投、彰化文資團體的積極通力合作下,民俗村新業主「日榮公司」於2013426日文資會議上同意,將車站站體無償捐回贈予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於2016年,在新北投火車站原址附近的七星公園進行重建,特別選在一百年前啟用的41日,於201741日重新開放民眾免費參觀,北投居民對「老車站回家」的期待,終於得以實現。車站內部展示了許多以往的文物,也販售一些車站文創商品。






站內展示的文物雖然都有「請勿碰觸」標示,但是館內志工特別拿起桌上的站長大盤帽讓我戴上,讓我充當「一分鐘站長」,並幫我拍照作為留念。

102歲的新北投車站,雖然在2016「回娘家」重建於七星公園,由於建物的屬性尚未明確定位,在地居民還是不安,一直盼能爭取讓這座木造建物能夠有「文化資產」的認証,使建物護身有法有據,確保長遠保存。

但也有一些民進黨市議員與反柯P人士,以這座木造建物的修復--「使用了大量年代不足的新木材」、「重建的位置偏離了原址約50公尺」、「內部售票窗口被放大了,與原始尺寸有差異」這3種情況,公開表達予以「否定」的立場。

台北市政府文資委員在現勘後,大多委員認為,「儘管車站局部構件曾改變,但仍保留原站體材料和結構形式,就算車站不在原址,各階段發展過程仍是重要歷史見證,具備文資價值和意義」,2018430日通過登錄新北投車站木造建築為「歷史建築」

我個人的淺見,認為「使用了大量年代不足的新木材」、「重建的位置偏離了原址約50公尺」、「內部售票窗口被放大了,與原始尺寸有差異」這3種情況,雖然美中不足有所遺憾,但給予這座木造建物的「文資認證」畢竟是利大於弊。

文物古蹟的修復,使用與原始完全相同的材料與工法,「修舊如舊」還原為起始的狀態,這是原則與理想,修復古蹟的目的,主要是讓古蹟重現風華,讓古蹟的壽命能夠再延長一段時日。當已經沒有完全相同的材料,用較新的材料修復,也是不得已的「變通」之道,總比因為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材料」而無限期將修復工程擱置為好,擱置古蹟修復,只會讓古蹟毀損更加惡化

畢竟當初是為了建「捷運站」才拆除「火車站」,如果一定分毫不差要在原址重組,不現實,難不成現在為了重組「不再具有車站功能」的老文物,又去拆除捷運站?涉及捷運站要加以變動,既要經費,工程期間必然會造成民眾與遊客的不便,也會影響捷運站商圈周邊的營業,順了姑情,逆了嫂意,不能兩全其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使木造車站在北投重現風華?

至於內部售票窗口被放大了,與原始尺寸有差異,畢竟是這裡現在是「文創商品」的結帳窗口,功能不再是當初火車票卡的售遞,位置與空間未改變,窗口依需要稍加放大,並不會改變這裡曾經是售票窗的史實。

如果新北投車站沒有了「文資身份」這道「法律護身符」,公家部門就沒有依據編制預算,未來長遠維護的經費從而來?凡事牽扯到政治立場不同,總有人會「為反對而反對」,任何缺陷都會被「放大」,這一段文資認證的風波,令人感慨。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北投梅庭遊記】

探訪古蹟和老建築物,是我退休閒賦以後的樂趣之一,除了它們由歲月與土地交織出當時的人文風貌留下見證,特別是還潛藏著許多軼聞和故事,適度健行活動有益健康,探訪後將見聞整理,透過攝影究源查證、加以記錄,既打發時間,生活也增加了些許充實。



自從台北捷運車後,到新北投十分便捷由捷運新北投站步出,沿中山路、溫泉路、幽雅路..漫步,一路上都可以發現許多過往的遺跡,這些自日治時期存留迄今的不同風貌的建築物,有些經過整建改變了功能,有些雖已呈現為廢墟狀態,因具備「古蹟」身份而未遭拆除,這些遺跡,各有其背景與往事,串聯出往昔北投地區的發展史



中山路6號的「梅庭」,是這條路線日治時期存留的庭院與建物遺跡之一。之前我曾經多次經過這條路線,也多次在地址同為中山路6號的露天溫泉泡湯但卻從沒進到過梅庭」一窺究竟。



「梅庭」原本是一座日治時代的豪華民宅,環境舒適,可眺望綠山,俯瞰溪景。日本戰敗後,此處由國民政府接收,曾是當時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的避暑別館,1964年于右任過世後,梅庭閒置40多年


「梅庭」正確的建造年代和原始屋主已不可考,當時如屬官方建物,應有檔案文獻可查,所以推測此處是日治時期的「民宅」,由於建物基礎與地下室是西式鋼筋混凝土構造之防空避難室,很顯然屬對應二次大戰躲避空襲的建造形式,這樣的建築元素,與以往渡台日人所建傳統木造建物構造不同,所以推斷這裡的建物的建造年代很可能是在二次大戰的初期,因為二次大戰的中、後期,台灣進入資源緊迫的戰時情況,其時空背景,一般民宅應已無建成這般「豪宅」的條件。

由於「梅庭」建築格式特殊,能代表日治時代戰爭環境下,建築的改變發展,加上日本戰敗後,曾是當時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的避暑別館,于右任過世後,他的後代移居海外,而位在台北市青田街的公館,在若干年前已拆遷,換了主人,北投的梅庭,是于右任在台灣15年的生活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處居所。

2006年台北市文化局將「梅庭」公告為「台北市歷史建築」,耗資1800萬修復,2010年對外開放免費參觀,建物內部佈置了許多于右任的書法複製品,也經常舉辦不同的文藝展覽。


入門口兩個石柱上,都嵌有金屬鑄造的于右任先生「梅庭」題字。



院內有兩棟建築,一棟是唭哩岸石材牆搭配黑瓦頂的小建物,目前內部未開放參觀,另一棟是順地形以和洋混合建成的兩層大建物,僅上層木造建築內部開放參觀,其下層RC建築則不開放參觀。






這裡是上層木造建築的原始「正門」,白水泥的雨遮是「車寄」,進出入者可免於日曬雨淋,「車寄」之後是「玄關」,大門旁還保存著木製的信件投入口,這是日本建築風格上在入口設計規劃的基本原素,

目前原始正門關閉,不開放通行,遊客改由建物的前緣側(前陽台)、座敷(客廳)進出


木造建築現在的出入口旁,有一漥石砌水池,已經乾涸無水,不知當時的功能是「消防蓄水池」還是「露天浴池」?



依地形而建成上下兩層的建物,雖然是混合了木、RC兩種材料構建,城垛式的外牆,還有一部份設計成斜坡式樣,呈現著日本幕府時代城堡風情,這樣的建築造型,是我在台灣其他存留的日治時代建物中的首見。 


參觀上層木造建築內部,需脫鞋後才能進入。

進入後,建物的南面是木造落地窗櫺,屋外的陽台,也設有許多木製長條椅,遊客在室內和室外,都能欣賞清雅靜謐的庭院青翠,在室外北端的陽台,可俯瞰北投溪的潺潺涓流。






設有木階梯聯通上下樓層,但這裡不開放給遊客參觀。在戰爭時代,可以直接由室內木階梯往下,在鋼筋水泥建築內躲避空襲,下層設有門,可以通往後院,轉往其他大型防空壕,當時建造形式是建築創意設計,但現在的透天厝,全都是設有階梯聯通上下樓層,屬於基本的建築設計原素。


日治時期,溫泉泡湯在台灣是價錢十分昂貴的高級享受,但「梅庭」屋內就設有自宅的室內「溫泉風呂」,可隨時享受邊泡湯邊觀賞窗外美景。現在這間展示建築模型的小房間,就是當時的溫泉浴室。



「梅庭」目前內部展示的物件,有「于右任墨寶」複製品以及「遇見北投畫展」的油畫作品。

于右任精書法,尤擅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
「民國四大書法家」分別為:
--楷書譚延闓
--草書于右任、
--隸書胡漢民
--篆書吳稚暉

于右任生前在台灣為推廣書法,前後送免費出去5萬幅字,「鼎泰豐油行」只是眾多的免費題字其中之一。真跡現在懸掛在位於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永康街口的鼎泰豐本店入口。


鼎泰豐從1958年在台灣台北創始的「油行」生意開始,直到1972年正式轉型成為以專門販售小籠湯包和各式麵點的餐廳,受到歡迎和好評,鼎泰豐就快速發展到在世界各地。

「鼎泰豐」是由目前的經營者楊紀華先生的父親楊秉彝先生,於1958年在台灣台北所創立。「鼎泰豐油行」,取名起自供應商「鼎美油行」和老東家「恆泰豐油行」。

到了1970年代,因為罐裝的沙拉油問世,很多家庭都改用更方便的罐裝沙拉油,「鼎泰豐油行」的業績受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挫。

當時有一位老兵很會做小籠包,他跟楊秉彝商量在他店門口擺一張小桌子,讓他做點小生意,結果小籠包生意極佳。楊秉彝目睹了改善營收的「新商機」,就跟這位老兵學做小籠包,1972年開始轉型兼販賣小籠包。

起初店面一半販油,一半做包子,「鼎泰豐油行」小籠包的獨特風味與口感漸得好評傳播,吸引不少名人雅士成為店裡的座上客,後來結束了販油業務,專心經營小籠包生意,逐漸發展成為目前的跨國連鎖餐廳規模,當年的賣油郎成了知名的小籠包大王

我由于右任「恆泰豐油行」的題字,認識了這一段傳奇商業故事。

許多人向于右任求字,除了因為他的書法出眾外,也因為他是國民黨中難得受人敬重的人物,綜其一生,文武兼備,清廉自持,他位居廟堂高位,離世時卻兩袖清風。

梅庭所展示的「于右任墨寶」複製品,字體多樣,由書寫的內容可以看到他鴻志的心境與單純生活態度,




外側魏碑體五字對聯--
雲鶴有奇翼  飛鴻響遠音 

右老魏碑體流傳作品不多,因而其魏碑體作品彌足珍貴。右老的魏碑體並非習自拓本,而是直接由墓誌石攀練,從這次展出的作品中,亦可見到他的書法融碑帖於一爐的風格養成的過往。 

中間行書立軸--
 (福岡先生  正之)
李主無生杜自然  詩人政論妙難宣
朱門酒肉神山藥  寄語時流莫安箋    
(舊讀唐詩之作  于右任)

右老藉由古詩人李白杜甫,告誡發牢騷要謹慎,切忌留下把柄惹禍上身。書寫年代不詳,涵意是否與「白色恐怖」年代的環境感慨有關,不得而知。



右方紅底行書五字對聯
(超畬先生  正之)
持身有高節
力行無遠途
(于右任)

左方草書立軸--
悵恨獨策還,崎嶇曆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複至天旭。
(幹城先生 法正  陶淵明 歸園田居)
(于右任)

書寫的是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五首的內容,詩作於陶淵明一生中由仕轉隱的關鍵時刻,是一篇描述「仕途訣别」的心境。

詩人愛好自然的本性、堅持獨立人格的志向,與污穢的世俗社會、黑暗的官場風氣的對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通過《歸園田居》這首詩,表明自己曾因衣食所迫而步上仕途,終於在「貧、富」「苦、樂」的兩難,選擇退隱而解脱出來,不媚俗,不屈己,不爲物所役,訣别仕途,毅然歸隱,第五首描述他隱居後的心情,雖孤獨,惟無悔。


于右任草書抱枕,這是「梅庭」獨售的文創商品,


書寫內容:
人生貴行樂,書道樂無邊,每日三千字,長生一萬年
揮毫隨與會,落紙起雲煙,悟得其中妙,功夫要自然

內容表達于右任認知「保持愉快」和「勤習書法」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事,他也由書法悟得「隨乎自然」之道。

寫字檯除了陳設文房筆硯,旁邊小几上擺了一尊小的于右任銅雕,




這尊小的人像銅雕,讓我聯想到其他于右任大型雕像命運多舛的處境,儘管于右任終其一生他個人沒有作過「傷害台灣」的事,但受到台獨人士仇恨國民黨的牽連,他的銅像遭到「斬首」、「失蹤」、「拆除」,滿無辜,滿倒霉的..



【于右任銅像斬首、失蹤記】
玉山上的前監察院長于右任銅像於1966興建完成,當時是由教育部責成救國團成立「于右任建像籌備處」,並由中國青年登山社主其事募款、雕塑家陳一凡設計,為完成于右任「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遺願而興建,立碑人為吳三連。玉山上豎立的于右任銅像頭,


1995111日,首次被斬首,隔一陣子,玉管處派人清山時找到這被鋸斷的頭像,玉管處重新黏回到原來的基座上,但臉上多了一條黏線,清楚可見。
19965月初,玉管處接獲山友通報,整個銅像完全被拆除丟入山谷無法找尋。這回玉管處決定改豎立一塊玉山天然巨石,由前南投縣長林源朗寫下「玉山主峰」四字,並附記「標高3952公尺」。


【仁愛圓環于右任銅像拆除記】
台北市仁愛路敦化南路交叉處的仁愛圓環原設有于右任銅像,長達32年之久,圓環中高聳的立像十分「醒目」,但對仇恨國民黨的綠營人士就感覺十分「刺目」,後來在陳水扁市長任內,1996年藉元宵節燈會布置為由,將于右任銅像拆除,後來遷移至國父紀念館翠湖旁的草地。


雖然「梅庭」名義上只是一處「遊客服務中心」,但格局上等同「于右任紀念館」,透過文物和簡介,讓後人認識這位近代的傳奇人物的生平,

---于右任1879生,陝西三原人,在清朝光緒年間考取「舉人」,他在青少年時期,就成為清廷科舉制度下錄取的「文職官員」。

--1904年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被三原縣令德銳和陝甘總督升允舉發,遭清廷通緝流亡上海,當時他25,同年4月到達日本,在東京與孫中山見面,自此加入光復會同盟會,成為「推翻滿清的革命志士」。

--1907年,於上海創辦大型日報《神州日報》,1909年連續創辦三份報紙:《民呼日報》、《民籲日報》、《民立報》被稱為「豎三民」,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成為「反政府勢力的平面媒體的發行人」。

--1912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當時他33,成為「公務機關文職主管級官員

--1917年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成立陝西靖國軍,任駐陝總司令,當時他38。轉型成為「武職軍事將領

--1922年他創辦「上海大學」,開軍武人士創建高等教育事業之先河。

--1926年,47的于右任,回陝西收集國民二軍及國民三軍餘部,組成聯軍,率領7個師大軍,東進援救陝西,再次領軍執行軍事任務

--1928年,2國民政府改組後成立審計院,于右任擔任審計院長同年10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國民政府改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等五權分立組成,于右任擔任監察院長
監察委員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御史」,監察院長相當於「御史大夫」,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可直上天聽,職位崇高,「考試(科舉)」、「監察(御史)」是西方三權分立所沒有的政府組織。

--1932年,于右任在陝西創辦「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現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並就任首任校長
--19484月,69的于右任曾參選「副總統」選舉,在同時競選的六人中,得票排名第四,結果落選 同年6,于右任當選為「監察院院長」。

--1949年,國共戰爭,國軍失利,于右任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灣台北市青田街官邸。
--19641110,于右任病逝,享年85

于右任於70歲在來台,人生最後的15年住在台灣。在蔣介石擔任總統期間,凡事都由蔣一人裁決,監察院形同虛設,于右任身為院長幾乎無所事事。

主子不喜歡的人和事,主子身邊的大總管也就狗仗人勢,自然不把監察院放在眼裡,這是官場的常態。

這對身居黨國大老的于右任,孰可忍孰不可忍,終於在19571210日親自來院主持會議,提出「彈劾行政院長俞鴻鈞目無監察院離譜行徑」的動議,監察委員通過了對俞鴻鈞的彈劾案,並將彈劾內容向新聞界公布,這讓蔣主子和俞大總管都頗為狼狽難堪。

這彈劾案終於驚動了蔣介石。1958116日,蔣介石在台北中山堂召集中央委員、評議委員和國民黨籍的監察委員近200人開會,會上公開袒護俞鴻鈞,蔣介石還在會上當面斥責于右任。

彈劾案未能扳倒俞鴻鈞,對于右任打擊甚大。監察院既然只是「擺設」,從此以後,他更加置身事外,將生活寄情於書法、詩詞。不論怎樣複雜紛紜的文牘,到他手裡都只批一個字,如「是」「行」「商」「閱」等字眼,絕少用兩個字以上,加上簽名用的「右任」二字,批文總共不超過三個字。他在台灣最後的院長生涯,就是這樣混過的。

于右任生前在台灣雖然消極于政務,但是很積極推廣書法,他前後送免費出去5萬幅字,如果以市場行情平均一幅30萬計價,于右任一人就創造了150億財富在台灣民間。

曾有人質疑于右任生前賣字而得有財富,但于右任雖一字值千金,然而他的書法都慨贈他人,從沒有為己牟利,他位居廟堂高位,最後卻兩袖清風。

于右任因病過世後,眾人打開他的保險櫃,發現他的遺產只有兩張他曾經向人借貸的「借據」!一張是為了照顧好友後代而向他人借錢,一張是為了兒子出國他向銀行貸款的單據。

人的評價,概棺定論,為善為惡,是忠是奸,歷史自有公斷。于右任一生擔任過「文官」、「武將」、「大學校長」等職務,創辦了多份「報紙」和多家「大學」等事業,在推廣「草書」的應用,成就卓越,綜其一生,總結為「文武兼備」四個字,確為實至名歸。

于右任一生如果認為他對台灣沒有貢獻,但他在台15年也沒有傷害過台灣這片土地,一位70歲才來台的老人,臨終思念故鄉也是人之常情,戮力台獨的人士,將他的銅像斬首與毀損洩恨,不免給人有「民粹」和「過激」的觀感。

畢竟于右任是于右任,國民黨是國民黨,何況他的晚年已是在國民黨內失勢無權,台獨人士將他的銅像斬首與毀損,相較于右任年輕時,就不惜生命以實事投入推翻滿情政府,台獨人士只敢對「沒有生命」的銅像下手而自鳴得意,這樣的胸懷和境界,高下立見,不見得能為台獨運動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