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尖石秀巒山區健行泡湯露營記】


規模--3家庭6~~
活動日數--32
泊宿營地--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勞恩布妮的家巧居營地》

DAY 1—前往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露營地】
各家約在國道3的關西交流道出口會合車經台3120縣道,中午時間在途中午餐後,驅車續行竹60鄉道、錦屏山產業道路、秀巒道路山區的產業道路,難免會有部分路況崎嶇狹隘,但我們選擇非假日出遊,車流量少,會車時對向車也適當禮讓,行車一路順暢下午3時左右抵達位於尖石鄉秀巒國小附近的《勞恩布妮的家巧居營地》。

勞恩布妮的家在新竹的五峰鄉和尖石鄉各有一處露營場地。尖石鄉的場地取名巧居」,位於海拔約800公尺的山谷,場地只能容納6頂小營帳,民宿房間的容客量也不多,屬於「迷你型露營地」的規模,雖然場地和周遭視野不很寬闊,但種植了許多花木,還設有溫泉泡湯池,在這樣的環境紮營,也很清幽舒坦。

露營場地周圍種植了許多櫻花樹和楓樹,可惜我們來時,櫻花樹已轉成整株綠色嫩葉,如果是春初或深秋盛開時節來此,在茂密的櫻花旁或楓紅旁搭帳,想必是浪漫指數滿點~~


由於抵達營地時,時間還早,大夥卸下露營裝備後,沒有立即搭帳,就先泡茶聊天,我是首次來這處營地,因此利用空檔探索周邊的環境狀況。




雅致的房屋是營地主人的住房兼民宿

黃色的穀倉,也是一間沒有窗戶的民宿房



營地地衛浴區,種植了許多的遮蔽植物





溫泉泡湯池前種植了許多的遮蔽植物,果實累累的梅樹也是其中之一

果實累累的桃樹


泡湯池前的玫瑰花

泡湯池前的槭木(日本楓)

白色的霧社櫻



悠閒慢活是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步調,秀巒村處處可以見到悠閒的喵星人和汪星人也是原住民部落的一份子



秀巒村落中的「不怕小澡堂」,除經營收費的溫泉泡湯,也販賣咖啡餐飲..

秀巒村落中的新竹縣政府警察局橫山分局秀巒派出所,





建築物外部有滿滿的原住民風情的浮雕裝飾,這是秀巒村集會所,也是「秀巒避難收容所」和「秀巒村的辦公室」,但揭示有紅底白字通告「建築物已老舊不堪使用」,既然是「危樓」,還作為「避難收容所」,這樣的邏輯,感覺有點怪怪的?

秀巒國小,校舍建築風格有原住民的原素,比較特別是圍牆柱上有溫泉竹屋的裝飾,








巧居營地設置了休憩棚,也很貼心備有冰箱提供露營客和民宿客置放冷藏食物,我們直接在棚內煮食泡茶,無須再另外搭拆「炊事帳」。


因為無須再另外架設「炊事帳」,我們直到接近下午5點,才開始從容搭建睡帳。由於已過了櫻花盛開期,又是非假日時段,來此的遊客量很少,因此我們的3頂營帳,就已經是「包場」,即使喧嘩嘻鬧也沒有影響他人的顧忌。


搭帳後,在營地休憩棚烹煮晚餐,3位女士的高超廚藝,很快就作出很澎派的菜餚,大夥愉快的朵頤,



晚餐後略為休息就換著泳衣享用受其他露營區很少有的溫泉泡湯設施,巧居營地的泡湯池,是秀巒社區控溪部落在晚間1700~2100的時段,抽取來自白石溪谷的野溪溫泉,統一輸送分配給部落住戶享用,水質是有「美人湯」之稱的碳酸氫鈉泉,我不確定泉溫有多少度,依泡湯的感覺,估計應該達45℃左右吧 ,因為我們在兌入冷水之後,泡湯水溫還是滿高的,而且經過寒冷的夜晚之後第二天早上,池中的水還是熱的泉溫之高可想而知。




營地溫泉泡湯,美中不足就是環境有許多黑蚊,前來湊熱鬧,才離開高水溫坐池邊稍微納涼,牠們就飛來叮食晚餐,逼得我們不得不又再浸入溫泉中躲避。

泡完湯繼續展開茶話」,邊聊邊喝,為了助眠,酒為主,茶為輔,這是我們每次露營的睡前例行活動。

暢談歡飲,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已近晚上十一時,大夥結束酒會活動,各自漱洗回帳就寢。


DAY 2—前往霞喀羅古道健行】
雖然很早天亮,但等太陽越過山際,拍到營地日出相片,已是早上715分了。


大夥用畢由友人蕭董烹煮的早餐後,驅車前往養老部落的霞喀羅古道健行。

霞喀羅古道養老登山口距離營地約12公里,但路程山道阧峭,路寬狹隘,行車需約40分鐘才抵達養老登山口下的停車場,停車場約可停泊十餘台小型車,也設置有公廁。

霞喀羅古道為雙向進出的步道,一端為尖石鄉秀巒村養老登山口,一端為五峰鄉的清泉部落石鹿登山入口。全線長度為22公里,根據入口說明牌告示,中途路段因颱風造成嚴重塌方而封閉,因此目前不能貫通,健行需由塌方處原路折返。

霞喀羅古道的方向指示牌,特別標有「國家歷史步道」,這條古老步道想必有其「歷史典故」,但很可惜登山入口的說明牌並沒有詳盡介紹關這步道的歷史典故,只在《遷徒》的說明牌中,短短提及:1917~1920掀起「霞喀羅事件」,基納吉祥族群與霞喀羅族群彼此聯攻共禦、患難扶持。



日治時代發生了許多起原住民抗日事件,其中「霧社事件」廣為人知,而「霞喀羅事件」則較為寡聞。

日治期間,泰雅族原住民族群生性兇悍,盛行獵首,不斷偷襲日本軍警駐在所,獵取人頭,為了管理原住民,日本人開始修築「隘勇道路」通往原住民的部落,日本人把這些道路稱為『蕃地膺懲道路』,也就是專用來討伐原住民的軍事專用道。

這條霞喀羅古道,曾經是台灣原住民,與日軍激烈交戰之處,

第一次霞喀羅事件發生在西元1917 (大正6),霞喀羅群和基納吉群殺害駐在所內的警察,並強奪槍枝及彈藥,消息傳回平地之後,日本政府震怒,從各地調派軍警,組織一個規模400餘人的討伐部隊,經過幾十次的交戰,霞喀羅群終究抵抗不了大軍的討伐,繳出槍枝與子彈,並要求與日本人和解,這場戰役,霞喀羅群,傷亡慘重,平日依賴的獸獵武器被沒收,生計受到了影響,也引恨埋下「仇日」的種子。

第二次霞喀羅事件發生在西元1920 (大正9),霞喀羅警備道上的「瀨戶駐在所」被霞喀羅人襲擊,1名巡查與1名隘勇被殺,並被搶奪武器,同時間又傳出多處駐在所的警手被殺害,頓時間山區的警備道危機四伏,日軍在「庄子駐在所」及「田村台駐在所」上方,架設長程砲彈,分別轟炸駐在所下方的「木喀拉卡社」與「天同社」兩個部落,造成原住民部落嚴重傷亡,在新竹州大批警力的圍攻之下,原住民糧食生計受到影響,多數部落最後接受了日本人歸順儀式,宣示從此不再反抗襲擊日本人,但仍有一部份的「木喀拉卡社」與「天同社」族人,不能忘卻家破人亡之恨,越過霞喀羅大山後逃到鹿場,繼續抗日。

我們這次霞喀羅古道健行活動行程,上午930分由養老登山口進入,沒有預定的終點,反正是在下午1時由所抵達的地點,開始原路折返,午餐以便攜食物充饑

霞喀羅古道,雖有起伏,但緩和好走,沿路每隔500公尺均設有里程標樁,進入後,大部份的路段都是只容1~2人通行的路寬,落葉鋪地,沿途有各種不同的林蔭,路的兩旁也有很多平常罕見的植物,滿溢著生態風光,途中見到炭窯的遺跡,但我們沒見到當年霞喀羅征戰所留下的歷史痕跡,我覺得這樣的古道,稱之「國家生態步道」應該比稱為「國家歷史步道」更為貼切。













這種花卉很像捕蟲的豬籠草,植物名為「天南星」,葉呈輻射狀排列,形如一把傘,大多稱為「一把傘南星」,因天南星全株有毒,在中草藥,被列為「下品」。


紫萼,不但是觀賞植物,也是功能很多的草藥



通脫木,也稱為通草,是製造宣紙和水彩畫紙的原料


八角蓮,為治毒蛇咬傷的著名藥材,但八角蓮的服用劑量必須謹慎,以往不乏因服用八角蓮因而中毒嚴重的案例。由於野生八角蓮大多都被挖走當藥材了,現在少見蹤跡,已經被列入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我們在下午330分,折返抵達養老登山口,順利結束本次的霞喀羅古道健行,古道內的活動時間6小時,往返的步行距離約12公里。

驅車返回營地後,烹煮與享用豐盛的晚餐,進溫泉池泡湯消除健行的疲勞,酒茶會暢談歡飲當然也是必須的,

直到晚間十時許,分道揚鑣,還想泡湯的人繼續再去泡湯,想休息的就漱洗回帳就寢。

DAY 3—瀏覽秀巒風光,內灣老街採購客家美食,結束活動返家】

今天是本次露營結束日,因為我們紮帳的營地位在中海拔山區,日夜溫差大,因此營帳所附著的露水會較多,我們想等到日曬將營帳乾燥後,才進行拆帳拔營,起床之後,見到天候是沒見到太陽的烏陰天,可是氣象預報,明明今天應該是晴朗大好天啊..

用畢早餐後,大夥按原排定的行程,在等待營帳乾燥的時段,前往附近的景點和步道健行。

跨越玉峰溪的「控溪吊橋」,過橋的的對岸就是整山的楓香林 ,尖石鄉的秀巒村是北台灣賞楓新興勝地,現在不是賞楓的季節,要等到深秋寒天才能欣賞到此地滿山楓紅的美景。

網路的文章,多篇都談及 觸碰到控溪吊橋上兩邊鐵護欄杆,會有靜電的觸電的感覺,我沒敢碰觸,傳言未予以查證。

在控溪吊橋上可以眺望到不遠處的「軍艦岩吊橋」

繼續前往軍艦岩的途中,見到攤販在販賣「天山雪蓮」,售價是1台斤70元。以前武俠小說常常有俠客受重傷後經由服用「天山雪蓮」而起死回生的情節,沒想到罕世珍貴的「天山雪蓮」的售價不高,外表居然是和蕃薯相似,品嘗了其黃色的果肉,甘甜爽口。


雖然武俠小說誇大了「天山雪蓮」的藥效,但根據藥典記載,天山雪蓮確實是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主治肺疾、閉經、腰痠及關節炎..等。

天山雪蓮,中藥名為「雪蓮花」,又稱「雪荷花」適合生長在山高地冷的環境。台灣的天山雪蓮是從加拿大引進栽植,首先在台灣新竹縣尖石鄉栽植成功,後來台灣南投地區的鄉鎮也有種植,目前已有許多地區種植成功。

軍艦岩吊橋目前未設置入口位置的標示,見到雙手仰天的人形意象裝置,沿棧道台階而下,不久就能到達軍艦岩吊橋。




未能查證到這座吊橋何時興建落成,但我依吊橋的結構設計以及外觀新舊程度判斷,很顯然它的興建落成年代是相當近期的。




在軍艦岩吊橋上是觀賞軍艦岩的最佳賞處所。軍艦岩坐落在玉峰溪谷中的高低起伏甚大的河谷,地質屬於汶水層,由堅緻細砂岩與薄層頁岩所組成巨大岩石,呈三角尖形,有如大型軍艦的艦首,搭配艦身下湍急湛藍的溪水,有如一艘大型軍艦正準備揚帆出航,因此命名為「軍艦岩」。


在軍艦岩吊橋上見到Y字形溪流,上游左為「泰崗溪」、右為「白石溪」,兩溪匯集成為吊橋跨越下的「玉峰溪」,玉峰溪為大漢溪上游支流之一。


過了吊橋後左轉,循步道續行,左方搭有休憩亭,亭旁設置了屯野生炮台的木刻說明牌,往前行是屯野生炮台步道的入口

亭旁木刻說明牌的內容為日治時代「理蕃行動」的簡要故事:
1913年(大正二年)日方以三千人規模的優勢警力,往基納吉方向挺進,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鎮蕃討伐行動,曾在此地區設置了「監督所」和「砲台陣地」,為推展「理蕃政策」奠定了良好的鎮壓實力基礎。


繼續沿石板階梯上行往屯野生炮台步道推進,遇到了樹木傾倒造成路障而折返。


大夥返回到營地之後,遇見秀巒村的幹事,我們向他反映步道路障的情況,他告知步道屬於林務局轄管,其實之前已曾向林務局轉知此步道的障礙情況,因為村辦公室只是相當於「里長」的位階,無權也無力插手進行清理,既然我們期待步道路況改進成為整潔暢通,良好的環境能吸引遊客來秀巒村遊玩,有助地方經濟繁榮,他會再次向林務局轉知反映。

由網路的登山健行的多篇文章得知,倒木阻路這樣的情況存在已經很久了,我覺得沒有選票的偏遠山區,通常不被當局的青睞重視,選票多寡與資源給付成正比,外來遊客沒有選票,在地村民人數很少,他們的選票確實是無足輕重,我很難期待,屯野生炮台步道近期就能夠因此村幹事的再次反映而改進路況。但有反映才有一絲希望,如果不反映的話,當局就樂得裝不知,畢竟其資源是優先配給有選票的。

原本回營地期待出大太陽將睡帳充分曬乾才收拾拆帳,誰料天公不作美,轟然傳來雷聲,大夥趕緊快馬加鞭進行拆帳工程,很慶幸在雨水降下前,營帳和行囊都已完成收拾。

因為營地設置有遮陽擋雨的休憩棚,我們沒有炊事帳的狀況下仍可順利在雨天煮食午餐,露營遇到雨天是件掃興的麻煩事,好加在我們是在拔營時段才遭遇到下雨,而且還有遮雨棚可煮食休息

這場雨勢不大,下得也很短暫,正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寫照。

我們離開營地北返,一路晴朗,老天雖然曾戲弄一下氣象局,但似乎並不想真的打臉氣象局的天氣預報,反正氣象局的天氣預報也並沒斷言說降雨機率為「0%」。

返程沿途經過「和解廣場」、「青蛙石」、「錦屏教會」..等其他景觀點,但我們沒有停車觀賞,反正以後還有機會來造訪。車行到內灣時,友人提議到內灣老街買客家美食--「菜包」。

我以往曾來過內灣多次,都是由往吊橋方向越過油羅溪到對岸遊覽,沒有深入內灣老街探訪。

內灣老街昔日是進出尖石山區的最主要道路,尖石山區盛產林木礦產,因此於曾在50年代為內灣帶來許多的人潮,然而隨著林業及礦業的產業沒落,內灣的盛況也由嘈雜歸於平靜。近年透過構建懷舊風情,老街、內灣戲院、內灣吊橋、內灣車站..連結成為景觀點,內灣成為新竹的熱門觀光旅遊點。





內灣戲院是落成于1950(民國39)歇山式風格屋頂格的木造建築,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好的木造戲院。當時提供了當地工人最佳的休閒娛樂,曾經風光一時。民國70年,隨著礦業沒落,戲院關閉,之後閒置了有約20年的時間,後來,戲院主人將其重新整修,保存了當初建築的原始風貌,蛻變成結合「柑仔店」、「藝文展覽」、「播映老電影」的人文客家菜館

離開內灣,直接驅車返回台北, 32夜的新竹尖山健行露營活動完美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