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秋,想到台灣有句俗諺:「九月九,風吹滿天吹。」,台語的「風吹」就是「風箏」,諺語很具象的形容以前台灣秋天時的生活情景,
當時台灣的生活環境,還沒有高樓林立,處處都有寬闊的空曠地,到了秋天時節,放風箏是很普及的休閒娛樂活動,到處可見滿天風箏的情景。
如今擁擠的生活環境中,已經喪失了可以放風箏的條件,只有在少數的大型公園,偶而還能見到上空有風箏,放風箏,對現在的兒童,是很陌生的娛樂活動,對中老年朋友,則已是很久以前的童年往事。
【台鐵冬山火車站】
宜蘭縣的冬山車站,是於日治時期就有的老火車站,於1919年 (大正8年) 啟用。為了提升地方的休閒觀光機能,進行開發改建,車站2008年整修完成,成為台灣東部第一座高架車站,改建之後也因具有獨特的內、外觀,被譽為「宜蘭鐵道最美的車站」。
冬山車站地特色是狀似瓜棚的流線造型,內外搭配以「風箏」的裝置藝術,反映出在地的特色。
冬山鄉舊名「冬瓜山」,因此當時設計高架化站場的外觀時,融入了緬懷當地歷史地名的設計元素,就構思以連續圓弧型的棚架設計,頂部搭配白色薄膜覆蓋,遠眺猶如一座大型的瓜棚,以懷舊的內涵,創作出流線的前衛造型新建築。
站前廣場設有4座傘狀遮陽棚,白色頂,水藍色的亭身,這是公車的候車亭,但是冬山車站,公車只是往返羅東一條路線,班次又很少,間隔1~2小時,所以沒有乘客會在此等待搭乘公車,因此這4座傘狀遮陽候車亭,主要的功能是冬山火車站廣場附屬的「造景」。
冬山火車站內、外設有許多「風箏」的裝置藝術,似乎有宣告冬山鄉才是正港的「風箏的故鄉」的意味,以往冬山國小積極推廣放風箏活動,且曾多次在全國性比賽中凱旋而歸,還成立冬山風箏館,所以冬山鄉漸漸地就成為了口耳相傳「風箏的故鄉」。
而新北市北海岸的石門區,向來也自詡本地是「風箏的故鄉」,北觀處以「風箏」為主題,在2006年就率先新闢完工全台第一座風箏公園--佔地面積為6公頃的「石門風箏公園」,還歷年都舉辦風箏節,邀來國際風箏高手前來競技,積極把石門為「風箏的故鄉」的地位加以穩固。
冬山火車站廣場前,置有一座風箏造型的大型公共藝術,以四片飛往天際的風箏,宣示這裡是「風箏的故鄉」起始地點。「四」意味著:季節分「春、夏、秋、冬」,方向分「東、南、西、北」,物質存在的四元素分為「火、水、風、土」,…
我見到這座風箏飛往天際的藝術裝置,也聯想到「富蘭克林放風箏到天空導電,而證實了電的存在」的一些軼事:
--出生於1706年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在1752年因為「放風箏到天空導電,而證實了電的存在」,被公認為18世紀傑出的科學家,
1776他被選任為《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委員會的成員,協助獨立宣言的起草、修改,成為美國獨立革命的領導人之一,對美國的建國有傑出的貢獻,很難想像有如此成就的人,他的學歷僅是上過2年小學、後來輟學到印刷店當學徒的印刷工。
--富蘭克林進行「放風箏到天空探測導電」如此危險的實驗,居然沒被電死或電傷,真乃福大命大…
--1928年以後,美國都是以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肖像作為面額百元美鈔上的人物,他是唯二沒有擔任美國總統,肖像卻被印在美金紙鈔上的人物(※另一位是10元面額的漢密爾頓
HAMILTON)。由於美元是世界主要流通貨幣之首,而「百元面額美鈔」又是國際流通美鈔中的主流,大量流通的結果,使得這位18世紀傳奇人物的長相,廣為世界各地的人所熟悉。
進入車站之內,安全圍欄以「風箏」為主題的彩繪玻璃裝飾,
風箏造型的月台座椅,既是實用的座椅,更是美麗的藝術裝置,
風箏的造型上還另繪有風箏的風景,如同「風箏」帶給人們多重的寓意,
--「親情」的寓意:
「父母的手就像一雙放風箏的手,當風箏尚未起飛之時,他們盡全力的想讓風箏飛在天空;而風箏飛起來了,他們又擔心風箏飛得太高太遠而斷了線,父母一輩子總是為兒女操心。」
--「愛情」的寓意:
「愛情就像放風箏,別人的風箏再好,也是別人的,風箏不是放在家裡的觀賞品,只有放飛在空中,它才是風箏;線就在你手裡,線不能放得太短、太鬆,否則風箏飛不起來,也不能抓的太緊,太緊反而線會斷掉,也不能鬆手,鬆開了它就會飛走,斷線風箏很快就會隨風而去,你只剩下無限悔意與無奈仰嘆」
在站內月台,所見「瓜棚」建築,美不勝收,「宜蘭鐵道最美的車站」真是實至名歸~~
【台北捷運文湖線的「大湖公園站」】
自從台北捷運文湖線開通後,內湖許多景點也成為捷運的設站點,大湖公園便是其中之一。
車站二樓為月台區,有大片的落地窗,望出去即是大湖公園,視野開闊令人愉悅。
由一樓入口至二樓進站月台,不同深淺藍色的透明壓克力作成的藝術品,沿著電扶梯開展,在視覺上呈現美妙的韻動。
作品命名《風箏─悠遊天際》,不同深淺藍色的透明壓克力作成的藝術品,作品造型看起來很像是「水中生物在遨遊」,
這些藍色的透明壓克力作成的藝術品是「風箏」嗎?有魚頭,有魚鰭,有魚尾…,看起來這作品就是「遨遊的魚」啊,看了作品的說明介紹--作者的創意是「將水中生物的意象,轉化在遨翔於空中的風箏上」,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文獻記載,「風箏」的最初功用是用於軍事,利用風箏進行測距、傳訊、越險、載人。
社會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功用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紙業的發展,風箏的制作材料也由絲絹轉而開始使用紙張。風箏逐漸走向民間,類型也豐富起來。
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中,掛着一只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着:「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如今大量的人造衛星已打入宇宙軌道運行,而風箏在走入民間之後,因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日漸沒落,看到這2座車站,努力維繫著對「風箏」的緬懷記憶,不免感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