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城市候鳥》的公共藝術裝置,反映出當代都會上班族的生活型態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忠信廣場(信義12號廣場),在BELLAVITA百貨公司附近,這裡設有大規模U-BIKE租借站,還有一座大型白色的公共藝術裝置




白色的公共藝術裝置造型就像是一群飛鳥往兩個方向飛翔。




根據說明牌介紹:
作品命名《城市候鳥》,創作者--蔡政雄,創作年代--2002年,
創作構想
--“城市”是人類因文明與所需經濟活動而聚集產生的集合名詞,正因如此在這個名詞之內游移的小單位(人)大都來自四方,像足了一群飛入城市的候鳥。
--而在都市叢林中為了這些游移的小單位所興建的停車場也相當程度的相似於提供候鳥暫歇的棲息地。
--你我=候鳥


候鳥」是對有遷徙行為的鳥類之統稱,牠們每年都沿著固定的路線飛行往返於繁殖地和渡冬地之間。有些人類為了營生,他們離開故鄉到外地工作,固定在逢年過節的假期,才返回家鄉與家人作短暫的團聚,之後又再繼續離開故鄉到工作地,和「候鳥」的生活行為很類似。


我在退休之前,曾經過著幾十年的「候鳥」職場生涯,

除了1964~1980年期間工作地點在台北之外,

1980~2004年期間派到苗栗三義工作,每週六、日才返回台北,一周和家人團聚一次,

2004~2014年又派駐在中國大陸工作,平均約3個月休假返台,一季和家人團聚一次,

幾十年間都是和候鳥的生活型態一樣,一直在固定的週期,沿著固定的路線,長途往返在工作地和居家地,渡過了幾十年,直到由職場完全退場,這幾年,才從「候鳥」轉變成「留鳥」。



職場生涯的「候鳥」稱謂,記得早期的「城市候鳥」是泛指由台灣南部出外到北部討生活的人群,他們固定在逢年過節的長假,才返回南部和家人懇親團聚,大量的「城市候鳥」進行年度徒遷,導致火車一票難求,高速公路嚴重堵塞。


隨著社會變遷,交通系統變革,市中心成為工作聚集地,偏遠的郊區發展成為住宅居區,「城市候鳥」的稱謂,也有了變化,如今已更廣泛涵蓋「白天乘坐大眾運輸或自用車奔波,從幾十公里郊外趕到市中心工作,然後在晚上則一臉疲憊地趕回居住地」的族群。


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簡稱「臺北捷運」、「北捷」)19963月開始通車營運,逐漸改變了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之後更多的人遷到郊區居住,每天通勤距離開始變得更遠,2002年所創作的這座公共藝術裝置《城市候鳥》,反映了這個時期的上班族的生活轉變,也開始為「城市候鳥」的涵義賦予更新的定義。


一群飛鳥往兩個方向飛翔的造型,前方的飛鳥由後方的方塊漸變,似乎意味著上班族在徒遷的時段,脫離了工作的枷鎖,飛回居住處所,另外身後方拖曳的方塊,似乎也隱含這些城市候鳥的徒遷行動,上班族群仍然無法擺脫其沈重生活負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