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漫遊北市的後花園--白石湖社區】


台北市的內湖區是適合喜歡戶外運動、健行的人的好社區這裡有很多大公園和登山健行步道

內湖區中有幾處知名景點,地名中都帶有」字,如大公園、碧公園、,白石吊橋..

「大湖公園」和「碧湖公園」都因為園中擁有大面積的湖埤而得名,名符其實,

而「白石湖吊橋」這個地名中有湖,又有吊橋,但這裡卻是沒有湖泊,白石湖的地名由來是因為這裡盛產「白石」(矽砂及石灰岩礦),而地形是山中谷地而得名閩南語為盆地之意,故以稱。


通往白石湖的碧山路,道路不寬敞,但還容得下小型車會車,路面鋪設狀況也很良好,如搭乘大眾運輸,僅有「小2」小型公車,路線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與石崁的往返,平日班次間隔30~1小時,假日班次較多,約間隔20分就有班車。



白石湖吊橋入口就位於碧山巖山門牌樓前的停車場旁。這裡停車場很寬敞,停車免費。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是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的老廟宇,而「白石湖吊橋」則是2010年才開放通行的跨谷新橋樑,兩者的結合在白石湖社區讓台北都會休閒增多了一個好去處

「白石湖吊橋」是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為了解決遊客進入內湖白石湖草莓園區交通不便,特別規劃設置跨越山谷的連通橋樑,建成之後,由於橋的設計頗具特色,吸引了絡繹的遊客來此賞景。


吊橋採用地錨、抗風索的「蝴蝶張網」的結構設計,步行在橋面上,晃動度也較傳統吊橋小,其造型像一條翻轉的龍脊骨。以不對稱的木框外覆,使筆直的橋身,在視覺上產生靈動的變化,很有特色。



據說白石湖地區為風水學中的「龍穴」之地,而吊橋下方為龍穴之龍口。這座龍骨造型的吊橋象徵一條飛龍凌越山谷,盤據守護著龍穴風水,庇佑鄉里。


白石湖吊橋兩端入口均須通過階梯而下,橋的前段是淺階梯步道,中段是平坦的步道,因為沒設無障礙坡道,不便推嬰兒車或身障的遊客登橋跨谷,畢竟這是條適合登山健行的旅遊路線,地理環境上有其限制,設施很難滿足所有的人。




越過吊橋之後,可由春秋步道前往「同心池」、「夫妻樹」..等社區景點,沿路都有明確的指標,春秋步道來回約30分鐘路程,道路雖不寬,但路況很好沿途也可見到艷麗的花卉





我是見到由通往「穠舍田園」、「同心池」的箭頭,沿階級上行,


穠舍田園由「農場」和「田園咖啡義大利菜( Farmhouse Cafe Trattoria)」等元素構成,這裡的室外空間,所打造的氛圍,不但讓整個戶外用餐空間更為活潑,也蠻適合遊客在此取景拍照的。





穿過「穠舍田園」後,「同心池」、「夫妻樹」..等社區景點,就在附近。

心中有心的同心池,一直都是情侶前來打卡的熱點。同心池為一個生態濕地湧泉,池畔設有休憩涼亭,命名「永結亭」,搭配「同心池」,意味對來此休憩的遊客,予以「永結同心」的美好祝願。




由「同心池」步往「夫妻樹」,不到5分鐘路程。



這裡原本是兩棵大小相當的伴生楠木,和諧的共處在一起,仿佛是一對恩愛夫妻,因此命名「夫妻樹」,可惜因20158月蘇迪勒颱風侵襲,其中一棵斷裂傾倒,本地民眾又在原地補植一棵楠樹陪伴,彌補遺憾。

現在所見是一大一小的楠木,論樹型和樹齡,此地景色改名「祖孫樹」可能會更加貼切吧.~~


回到吊橋折返,進入「碧山巖」牌樓山門,登石階上行通往「開漳聖王廟」。



「開漳聖王」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生於唐高宗顯慶二年(西元657),卒於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是福建省漳州府首任刺史,治理漳州、潮汕功績卓著。

基於對歷史人物恩澤的感念,所以生前功在桑梓造福人群,且道德風範又能夠讓人敬仰的己故英雄人物,漢民族往往會將這些人物加以神格化而膜拜。歷代朝廷對陳元光有不同的賜封謚號,民間除了尊稱為「開漳聖王」外,還有威惠聖王、威烈侯、聖王公、陳聖王..等稱法。


「開漳聖王」昔日原是閩南漳州人信奉的守護神,不過時至今日,開漳聖王信仰已成為「台灣全民共同信仰的民間宗教」之一。



因為內湖的開漳聖王廟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碧山之尖峰,故命名為「尖頂碧山巖」。


本殿的廟埕上方已經搭蓋了遮雨頂棚,因此見不到廟宇正殿的頂脊裝飾。


正殿兩側的階梯是通往上方後殿的開基祖廟(石室)


石室內供奉三塊「神石」(開漳聖王與兩位隨從之化身)


嘉慶六年(1801年)鑒於香客日增,石室祖廟空間已無法容納大批前來膜拜的信眾,於是在原址的小廟下方另建本殿,並雕造鎮殿聖王及李、馬二位將軍的金身。本殿歷經數次重修,成為現在的規模與面貌。

開漳聖王廟位於碧山之制高點,廟前視野寬闊,可眺望台北盆地的景色,廟方晚上十時才關閉,這裡應該是觀賞與拍攝台北市夜景的絕佳秘境。很遺憾,我白天來此觀景時,市區霧霾情況十分嚴重,所見的台北盆地景色,一片朦朧


每年5初至6月中旬為白石湖的百合花期,若在這個時段造訪,氣溫宜人,到此可同時--健行、觀景、賞花、參廟、看台北的夜景,白石湖社區的景點算得上是台北市難得的休閒秘境。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桃園龍潭的三坑老街,猶如隱世的桃花源】


台灣各地都有「〇〇老街」這些老街因保有早期的老建築群吸引許多外來客到來參觀和拍照有人潮之處便有商機這些聚集老建築群的街道成為熱鬧的老街商圈」。



老街上的老建築群當時大多是店鋪兼住家,隨著歲月流逝,建築物漸漸需要修繕改建,因而改變了原有外貌,能保有原來外貌的建築物不多,維持原來外貌的建築物如果還聚集在同一區域,成為老建築群現今更是彌足珍貴



提到桃園市的老街,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聯想到大溪老街」,不知道桃園市還有其他的百年歷史老街



在桃園龍潭往石門水庫的台三乙公路的半途中,位於左側的永福路內,隱藏了一條具有百年歷史老街--三坑老街


這條老街只是短短一兩百公尺而已,連續店面僅存少數幾間,應該是全台最迷你的老街,但這個小村落保有濃烈的客家生活文化,內有美麗的田園風光,還建有一條「三坑鐵馬道」,通到附近的景區,因沒有高知名度,不像其他的老街遊客熙攘,其寧靜的氛圍使這裡更多了些靈氣,這處小村落猶如隱世的桃花源。



根據說明牌的文字介紹,得知此地的歷史背景:

--「坑」在客家話中就是指小溪或水渠,因為這裡匯集了「蔗蔀坑」、「火劫尾坑」、「鴨母坑」三條水渠,因而此地被稱為「三坑子」。

--早年憑恃著大漢溪的舟楫之利,成為大溪與內陸的聚落之間的水陸轉運站,因商旅絡繹,建有客棧、酒館,市況繁榮,三坑老街也有了「龍潭第一街」的美譽。但這個榮景已是清朝時代的往事了。

--日治時代,由於大漢溪逐漸淤淺,陸路運輸興起,公路、鐵路漸漸取代水運, 三坑子的水運功能亦趨於落沒。之後桃園大圳俊和石門水庫建成之後,大漢溪的水位下降更加喪失水運功能,人聲鼎沸的三坑街市,逐漸地沉寂凋零。


進入這個百年歷史老街,首先見到一處浣衣池,小溝渠上架著幾塊石板,這是早期居民晨曦黃昏洗滌衣物,街鄰閒聊家常的生活據點。不同於桃園地區其他存留的浣衣池,三坑老街洗衣場的水質不清澈,因為是由清徹泉水與水庫漏出的濁水混合,這座浣衣池被稱為「黑白洗」。洗衣場一端還設有一座汲水器,應該是最後用汲出地下清水,以進行洗滌衣物的最終淨潔。


洗衣場的紅磚牆上,鑲著一塊白色大理石,刻著「黑白洗」醒世格言,內容為:「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



前行進入街市,街道不寬,兩側新舊房屋並列,左側是一排約七、八戶的紅磚平房,騎樓彼此相連,保有昔日亭仔腳的舊式店面格局,很具懷舊風韻。另一側的房屋雖然幾乎都已翻建為兩層式水泥樓房,但面街的立面,大多刻意作成木樓式樣,使老街呈現的整體風貌彼此協調。

這條老街上的商店,不到十家,幾乎都是販售粄、粿之類的客家米食,往昔的繁華榮景不再,而經典的客家生活文化繼續傳承。






老街底的永福宮,始建於乾隆56(西元1791年),歷經多次次遷移, 在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才遷移至此,是三坑子最早的廟宇,也是三坑子居民的信仰中心。

廟內最初是祀奉客家人所信仰的主要神祉--三山國王,後來改以神格位階較高的三官大帝為祀奉主神,三山國王轉為配祀的神明。廟裡亦配祀褒忠義民爺以及閩南人所信仰的開漳聖王。

三坑老街雖然是現住居民不多的小村落,但永福宮的整修很到位,內外富麗堂皇,看不出這是一間小村落中年代久遠的老廟宇。





永福宮的虎側方向,是一大片的美麗田園以及通到附近的景區的「三坑鐵馬道」,

片傳統三合院古厝,背倚蓊鬱的小丘,幽雅地座落在田園邊。


走近這片磚造古厝建物,三合院右廂為雙護龍, 左為單護龍,古厝的保存相當完善,屋況外觀良好,目前還有人在內居住,所以我沒入內,只是在圍牆外觀賞。



由圍牆外所見,正廳的門額,以紅底金字寫著「青錢第」,左右門聯之上的牆壁各鑲嵌有立姿的蝙蝠雕飾,足抓對聯,滿特別的,上聯:「青出群英人稱瑞鳳」,下聯:「錢名萬選世仰雲龍」,辭首也崁入「青」、「錢」二字。


返家之後,查詢這座古厝的歷史典故:「這座宅第為張姓人家所有,其祖上經商致富,曾發行「青錢」賑災,災民可憑青錢至錢莊兌換銀兩,此救濟鄉里的義行受到皇帝表彰,「青錢第」因而成為張氏堂號。

這座古厝的現況:由於祖厝在三坑仔已經傳承七代,目前雖有兩位老先生住在此地,用心維護老宅的完整,但也無力凝聚共識加以後續整修,而子孫輩散居全省各地,對後續整修意見紛雜。桃園縣政府雖有意將張家古厝列入「歷史建築」保護,如成為歷史建築之後,建物就不能隨意改建或拆除,因此並未獲張家一致同意。畢竟老建築有一定的壽命,當後人無意繼續維護,政府又不能介入對私有住宅進行整修,預期不出幾年之後,古厝無存,「青錢第」成為地方歷史過往故事,這是台灣許多老建築的共同宿命。 

目前小村莊的田園中,種植了「蟛蜞菊」,大面積的黃色花海,與周邊的綠色樹林搭配,美不勝收,沒預料到這次探訪迷你老街,居然邂逅到這樣的私房美景,實在不虛此行。












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台北信義區的藝術裝置《不爽》迎接2018年的到臨】


2018進入了狗年,為了應景,各地多了以「狗」為主題的藝術佈置。


我在台北信義區新光三越A8,見到一座以黑狗撒尿造型的藝術裝置,作品命名《不爽》

創作者--黃柏仁,從事雕塑創作逾二十餘年的藝術家其代表作「狗札記」系列,在世界各地展覽和被典藏,名遐國際。
《不爽》他首次嘗試依2005年的「狗札記」系列中的小型作品重新設計為高度近2米的大型作品


「不爽」一詞,含有以下的意思:
--心中不悅,總會用「美宋」來表達。
--身體舒服,例 「近日忽冷忽熱身體不爽」。
--沒有差錯,例 「屢試不爽」、「天道報應不爽」。


作品中的撒尿黑狗,給人的感覺牠的神情是愉悅的,為何作品中文命名《不爽》,英文命名I’m Not Happy Now !



作品說明牌,


介紹了作者創作這件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
狗兒尿尿時會看著尿尿的方向,但這隻有個性的《不爽》卻將頭轉向另一邊,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態度。

觀者被其幽默的姿態逗得哈哈笑時,也可以進一步思考其背後精神:他是否因地盤被入侵而不高興?抑或是單純的在抒發其負面情緒?

人們常因為在乎社會觀感或其他因素而選擇隱藏自我,不敢將真情流露出來,

其實,有時候放鬆一下,和《不爽》一般自在的抒發情緒,或許可以讓已經夠緊繃的日子舒緩些呢!



受到作品說明牌的「進一步思考啟發,聯想到我們似乎也是處在這隻黑狗相同的情境,


台灣自綠色執政之後,不論內政、外交都進行了很大的改變,修法引發了島內的軍、公、教、勞工走上街頭,為了阻隔抗議的群眾,處處佈滿了拒馬圍籠;不承認「92共識」改變了兩岸的關係,對岸的軍機、民航機在台灣的周圍密集飛行;形成雞年和狗年的雞犬不寧」,人民的感受非常「不爽」

狗年迎來了新希望,今年底可以重新用選票汰換掉使自己「不爽」的民意代表和地方首長,猶如這隻黑狗用愉悅的心情,昂起頭,翹起腳來,拋掉「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