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地都有「〇〇老街」,這些老街因保有早期的老建築群,吸引許多外來客到來參觀和拍照,有人潮之處便有商機,這些聚集老建築群的街道,成為熱鬧的「老街商圈」。
老街上的老建築群,當時大多是店鋪兼住家,隨著歲月流逝,建築物漸漸需要修繕改建,因而改變了原有外貌,能保有原來外貌的建築物不多,維持原來外貌的建築物如果還聚集在同一區域,成為老建築群,現今更是彌足珍貴。
提到桃園市的老街,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聯想到「大溪老街」,不知道桃園市還有其他的百年歷史老街。
在桃園龍潭往石門水庫的台三乙公路的半途中,位於左側的永福路內,隱藏了一條具有百年歷史老街--「三坑老街」
。
這條老街只是短短一兩百公尺而已,連續店面僅存少數幾間,應該是全台最迷你的老街,但這個小村落保有濃烈的客家生活文化,內有美麗的田園風光,還建有一條「三坑鐵馬道」,通到附近的景區,因沒有高知名度,不像其他的老街遊客熙攘,其寧靜的氛圍使這裡更多了些靈氣,這處小村落猶如隱世的桃花源。
根據說明牌的文字介紹,得知此地的歷史背景:
--「坑」在客家話中就是指小溪或水渠,因為這裡匯集了「蔗蔀坑」、「火劫尾坑」、「鴨母坑」三條水渠,因而此地被稱為「三坑子」。
--早年憑恃著大漢溪的舟楫之利,成為大溪與內陸的聚落之間的水陸轉運站,因商旅絡繹,建有客棧、酒館,市況繁榮,三坑老街也有了「龍潭第一街」的美譽。但這個榮景已是清朝時代的往事了。
--日治時代,由於大漢溪逐漸淤淺,陸路運輸興起,公路、鐵路漸漸取代水運, 三坑子的水運功能亦趨於落沒。之後桃園大圳俊和石門水庫建成之後,大漢溪的水位下降更加喪失水運功能,人聲鼎沸的三坑街市,逐漸地沉寂凋零。
進入這個百年歷史老街,首先見到一處浣衣池,小溝渠上架著幾塊石板,這是早期居民晨曦黃昏洗滌衣物,街鄰閒聊家常的生活據點。不同於桃園地區其他存留的浣衣池,三坑老街洗衣場的水質不清澈,因為是由清徹泉水與水庫漏出的濁水混合,這座浣衣池被稱為「黑白洗」。洗衣場一端還設有一座汲水器,應該是最後用汲出地下清水,以進行洗滌衣物的最終淨潔。
洗衣場的紅磚牆上,鑲著一塊白色大理石,刻著「黑白洗」醒世格言,內容為:「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
前行進入街市,街道不寬,兩側新舊房屋並列,左側是一排約七、八戶的紅磚平房,騎樓彼此相連,保有昔日亭仔腳的舊式店面格局,很具懷舊風韻。另一側的房屋雖然幾乎都已翻建為兩層式水泥樓房,但面街的立面,大多刻意作成木樓式樣,使老街呈現的整體風貌彼此協調。
這條老街上的商店,不到十家,幾乎都是販售粄、粿之類的客家米食,往昔的繁華榮景不再,而經典的客家生活文化繼續傳承。
老街底的永福宮,始建於乾隆56年(西元1791年),歷經多次次遷移, 在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才遷移至此,是三坑子最早的廟宇,也是三坑子居民的信仰中心。
廟內最初是祀奉客家人所信仰的主要神祉--三山國王,後來改以神格位階較高的三官大帝為祀奉主神,三山國王轉為配祀的神明。廟裡亦配祀褒忠義民爺以及閩南人所信仰的開漳聖王。
三坑老街雖然是現住居民不多的小村落,但永福宮的整修很到位,內外富麗堂皇,看不出這是一間小村落中年代久遠的老廟宇。
永福宮的虎側方向,是一大片的美麗田園以及通到附近的景區的「三坑鐵馬道」,
一片傳統三合院古厝,背倚蓊鬱的小丘,幽雅地座落在田園邊。
走近這片磚造古厝建物,三合院右廂為雙護龍, 左為單護龍,古厝的保存相當完善,屋況外觀良好,目前還有人在內居住,所以我沒入內,只是在圍牆外觀賞。
由圍牆外所見,正廳的門額,以紅底金字寫著「青錢第」,左右門聯之上的牆壁各鑲嵌有立姿的蝙蝠雕飾,足抓對聯,滿特別的,上聯:「青出群英人稱瑞鳳」,下聯:「錢名萬選世仰雲龍」,辭首也崁入「青」、「錢」二字。
返家之後,查詢這座古厝的歷史典故:「這座宅第為張姓人家所有,其祖上經商致富,曾發行「青錢」賑災,災民可憑青錢至錢莊兌換銀兩,此救濟鄉里的義行受到皇帝表彰,「青錢第」因而成為張氏堂號。
這座古厝的現況:由於祖厝在三坑仔已經傳承七代,目前雖有兩位老先生住在此地,並用心維護老宅的完整,但也無力凝聚共識加以後續整修,而子孫輩散居全省各地,對後續整修意見紛雜。桃園縣政府雖有意將張家古厝列入「歷史建築」保護,如成為歷史建築之後,建物就不能隨意改建或拆除,因此並未獲張家一致同意。畢竟老建築有一定的壽命,當後人無意繼續維護,政府又不能介入對私有住宅進行整修,預期不出幾年之後,古厝無存,「青錢第」成為地方歷史過往故事,這是台灣許多老建築的共同宿命。
目前小村莊的田園中,種植了「蟛蜞菊」,大面積的黃色花海,與周邊的綠色樹林搭配,美不勝收,沒預料到這次探訪迷你老街,居然邂逅到這樣的私房美景,實在不虛此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