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2020年4月,台北新誕生了一條城市光廊】


《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這件有如大卷的台北《上河圖》的鐵雕光影藝術作品,落在公館汀州路台電100公尺圍牆上,讓這裡成為台北市的城市光廊」,







作品命名中的「城南---城市的南方地區,這裡取名「汀州路」,地理位置是有如中國唐朝時設置的位於中國南方的福建省
紀事---紀錄過往的事情,
既視---似曾相識之感

這件長達81公尺的剪紙藝術金屬鏤雕作品仔細刻劃了城南過往的情事、現今生活樣貌的記事,在古與今、新與舊之間,訴說每一個台北人似曾相識的今昔。



這件鐵雕光影作品可能在這裡,日以繼夜地存在一年、兩年、三年......十年,甚至更久,讓後人知道城南地區既往的生活樣貌當然也可能因城市的快速發展因而在某個時間被拆除消失。



剪紙(又稱刻紙)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工藝,是一種鏤空的藝術,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簡中有繁、繁中有和、和中有殊」是剪紙藝術的精髓

剪紙藝術雖然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工藝,但在台灣地區則是極冷門的藝術領域,現今在台灣把紙雕當成職業的達人,寥寥無幾應該不到10幾乎一般人都不知道這些藝術家的姓名。

《城南紀事,台北既視》作品的創作者--成若涵,因為我曾在201911月在台北萬華的新富町文化市場見到她的金屬鏤雕作品《時空菜奇訝》,而在間隔不久我在20206月又觀賞了她的另一新創作《城南紀事,台北既視》,「成若涵」算是我唯一知道姓名的「台灣紙雕達人」。



《時空菜奇訝》,作品是以紅色文字和抽象圖案,在採光天井,登高台等區域上透過自然光線展現出昔日菜奇訝(菜市場)的意象,作品風格給人的感覺滿接近中華文化的「窗花」,鏤雕內容與構圖雖然「前衛」,可能內容是採用文字和抽象圖,而不是直觀體現「生活表象」,雖然構圖很有美感,但我觀賞後沒有產生悸動和感動,我想作品內容可能是與我的過往生活沒有勾結的原因,也很可能我的藝術涵養程度,與創作者不匹配。









《時空菜奇訝》

但台北公館汀州路寶藏巖入口的兩側圍牆上《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這件20204月的新作品,一側的牆面為「藍色畫面」,一側的牆面為「綠色畫面」,這樣的用色,給人的感覺作品風格有如「木刻版畫」,內容很具象,很豐富,連結了我對這個城南地區的回憶,有如觀賞一幅宏偉的《城南上河圖》,覺得構圖很有美感,內容有溫度,展現了「簡中有繁、繁中有和、和中有殊」的剪紙藝術的高境界




一側的牆面為「藍色畫面」,



一側的牆面為「綠色畫面」

台北的城南地區,就是公館和至台灣大學的周邊區域,這個地區的興起可往前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間,泉州安溪移民來此開墾到了日治時期,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了萬華至新店的鐵道,並於公館地區設立水源站公館站,促進公館地區逐漸成為運輸及商業的樞紐。台鐵萬新線於1965年(民國54年)停止營運,在鐵道拆除之後,公館地區仍然持續著既有的運輸及商業的樞紐地位

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水源市場、台北自來水園區台電大樓..等都是公館地區的顯著地標。因為這裡屬於大學校區和交通樞紐,顧客群造就了這裡包括:文具書店服飾精品、體育用品美食小吃..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的商業活動《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這件作品,對這裡的生活樣貌,有很生動的記錄。
































《城南紀事,台北既視》讓我回憶起少年時期的情境,設置這座作品的汀州路,當年是台鐵萬華新店線的鐵路軌道

我住在台北縣(現在的新北市)的新店,那時還沒有9年國教,高初中都須要參加「聯考」,依成績分發就讀學校,所以我就讀中學在台北市,當時上學,是先搭乘「新店萬華的燒煤的蒸汽火車,然後再轉搭公車去學校,到現在我還很清楚記得「新店萬華的火車經過的車站,包括「新店、七張、大坪林、景美、萬隆、公館、水源地、古亭、螢橋、和平、萬華」等11個車站,轉搭公車是為「12路」和「25路」,轉眼間,這已是接近一甲子前的陳年往事,台鐵萬新線停止營運,於1965年(民國54年)拆除鐵道也有55年了,台北市也沒有「12路」和「25路」公車了。

我還記得以前台北的「書店街」,除了總統府附近「重慶南路」,另外就是台灣大學附近的「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如今在這些路段也幾乎見不到書店了,雖然「公館」這個地區,生活型態也不能免於因城市發展變動,但仍保有旺盛的商業活動力,目前一些有歷史歲月的建物也仍還繼續存在,諸如:台大的校園、自來水園區、違章建築所形成的寶藏巖共生聚落


觀賞《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這件作品,讓我聯想到:

內部設置了燈光」的鐵雕藝術作品,讓遊客不論在日間和夜間,都可以觀賞作品,而且作品呈現日夜不同之美,這樣的「城市光廊」,也讓城市增添了觀光資源與藝術底蘊,值得其他城市效仿推廣。

城市的歷史不是僅僅單用文字一種方式記載傳承而已其實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都是傳承歷史的載具圖像會比文字更具吸引力,更容易理解,即使不懂中文的外來客,也可以經由圖像藝術作品的內容,揣摩與感受這裡的過往情事與生活樣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