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新竹古蹟巡禮輕旅行遊記--新竹市役所

新竹市有許多的古蹟建物,集中於新竹火車站前大約1公里的半徑範圍內,很適合以步行的方式,去探訪遊覽這些頗具特色的古蹟建物。

其中位在東門護城河親水公園附近的「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來此可以在親水公園休憩,觀賞水中魚群和水鴨,可以欣賞日治時代建造的優美建築,可以在建物後方的景觀庭園欣賞公共藝術裝置,可以進入美術館內參觀藝術展覽…,是一處很適合親子活動的多元的遊覽景點。

「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的建物,原本是日治時代的「新竹市役所」,完工於大正14年(1925年),已被列為「 市定古蹟」。

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是最高的行政機關,下轄的行政機關建制:第一級是「州、廳」,第二級是「市、郡」,第三級是「街、庄」。日治時代的「市役所」也就是第二級的「市政府」機關的日文使用漢字的稱謂,「新竹市役所」是當時新竹市的政府辦公廳舍。

我感覺日文使用漢字的「役所」很有意思,「役」在中文是:供差遣,替公家勞作...的義含,「所」在中文的義含為:其地點,按中文解釋「役所」=「服務人民的處所」,很貼切表達了政府是人民公僕。

新竹市役所,長方形的建築主體以紅磚砌造,英國維多利亞風格,但屋頂是用日本傳統黑瓦在陡坡上開設兩處裝有檐口的老虎窗,則屬於法式的建築元素。而高大的仿石材的正門入口拱門門廊,則採用羅馬殿堂式的風格,其所佔據的比例,形成視覺上的焦點,尤為醒目耀眼。

這種「大雜燴」的混搭風格設計,是日治時代建築師創建台灣新的建築風潮,其在日本的本土封閉環境無法施展的所學,在殖民地進行實驗,天馬行空將各種不同的建築元素加以相互融合, 跳脫了山寨思維,躍過了傳統巢臼,我覺得這種在台灣獨有的建築風格,極具藝術及人文價值。



我在全台各地參觀過不少日治時期留存的「混搭風格」老建物,但「新竹市役所」這種風格的搭配,卻是我的首見。目前有關文獻對「州廳級的重要建築,大都有記載其建築設計者檔案,而層級較低的建築,其建築設計者則甚少有記載,我僅能憑建造的年代和該時期設計師貫用風格比對,來憶測最可能的建築設計師,至於新竹市役所出於哪位設計師? 迄今我仍無頭緒,有待再努力加以考證。







入口水泥及白灰建造的仿石材的拱門,突出在紅磚建築中央,門廊由拱門放射搭接到石柱裝飾橫條紋,門廊展現了穩重而有序轉化。拱門三面有等腰三角山牆,拱門三面的中央上方都有拱心石和穗狀花草環,有如火炬,形成「權威」的形象拱門兩側的石柱上方,則刻有罌粟花方形圖案;底下為有七個連環相扣的長條形垂帶,這是希臘羅馬建築中常見的型式。



由於這棟建築在戰後曾被用作「中國國民黨的黨部,拱門的中央上方花冠環就被改造成「青天白日徽」所取代,原兩側的便門也被紅磚填充,在威權統治的年代,類似的情況,在台灣各地十分普遍,不足為奇。如今所見之日治時期的原來面貌重現,是國民黨將建物歸還新竹市政府之後,新竹市政府以活化古蹟再利用方案, 經整修復原後,我們才得以見到「新竹市役所」原始樣貌。

早期台灣缺乏存留建物作為歷史見證的觀念,因為「去除日本文化」是光復台灣後的政治統治必要手段,將原建築物加以改建是經濟成本支出較低的方案 ...等種種背景,台灣各地的「市()役所」建築有些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有些已蕩然無存,而「台中市役所」和「新竹市役所」是現今僅存能恢復日治時代原始面貌的極少數建物,很難得! 很珍貴!

很感慨台灣有許多爭取「民主」的抗爭活動,採取汙損、破壞政府建物為洩憤手段,根本不會顧及這些政府的建物屬不屬於台灣的古蹟建築,不論抗爭運動具有如何神聖的「正當性」,我個人非常不能認同破壞屬於台灣全體人民珍貴的歷史資產的粗暴行為,破壞容易修復難! 我非常不願見到類似於「大陸文革紅衛兵恃意破壞無辜的歷史文物」的浩劫,迄今仍還存在文明的台灣土地上。



建築物的邊門、門簷、窗戶的設計,也很典雅。






建築的內部一樓為新竹市開拓館,二樓為新竹市美術館,免費參觀




建築的內部二樓,所見後方的稅務大樓景觀庭園景色







新竹市役所背後的廣場是國稅新竹分局的景觀庭園。


命名《一枝草,一點露 (風露霑霈)》 是新竹市役所建物後方的稅務大樓景觀庭園裝置的公共藝術之一,創作者:李寶龍,高大的「小草」應著新竹風的吹拂搖曳,晶瑩的露珠或殘留葉尖,或滾落地面,地面露珠可當作街道的休憩園凳,這組作品既是藝術景觀,也是城市傢俱。





「一枝草,一點露」,係台灣老一輩的人,勉勵失意者的俚語。老天連小草都會給予露水滋潤,使他在大自然中生氣盎然 ,欣欣向榮 ,何況是人?! 如果一時的不得志,萬不可悲觀甚至自暴自棄, 人在作天在看,只要能勇敢面對現實,樂觀進取,有堅毅意志者,老天不會視若無睹的,「一枝草,一點露」有「天無絕人之路」的正面意義。












稅務大樓景觀庭園的另一公共藝術裝置《步步高升》,創作者:張全成,作品由許多水草狀的空心吹製琉璃所構成,空心意涵「虛心」,佈置在一層比一層高的不同水池裡,義涵向上的態度,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提升。作品原為了新竹市2014年舉辦「元宵琉璃燈會」創作,當時置放在東門城護城河中,燈會結束後 ,這組作品移至稅務大樓景觀庭園另地重生。2014年新竹市元宵琉璃燈會,當時置放在東門城護城河中有十組琉璃作品,不知其他作品現今流落何方?








東門護城河親水公園在稅務大樓景觀庭園馬路對面,很適合就近前往親水公園休憩,觀賞水中魚群和水鴨,...親子活動。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新竹麗池公園的玻璃裝置藝術

「新竹摃丸」、「新竹米粉」與「新竹玻璃」,是新竹地區的三大傳統產業,由日治時期發展至今,歷經近百年。

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傳統產業總是難免遭遇新的產業取代其產業地位,自1980年代有「台灣矽谷」之稱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之後,大量的高科技代工產業進駐園區設廠,有十幾萬人在此就業,新竹地區的產業形成巨大的變化

歷經近百年的傳統產業,除了經濟價值之外,更可貴的是傳統產業對在地無形的人文價值,如果傳統產業因經受不起新產業衝擊,而沒落甚至失傳、消逝是件很可惜的事。如何進行輔導地方產業,強化其特色,技術改善以及精緻化,讓傳產業突破困境,創造新局,有賴政府部門地積極作為。

我到新竹市的麗池公園,見到了許多以《幸福》為主題,運用玻璃材料創作戶外玻璃裝置藝術,對新竹市政府努力打造有地方產業特色的「玻璃公園」,精心營造出「北天燈、南蜂炮、竹琉璃」的城市風格「獨特,確實是體現出新竹市政府的積極作為。

我在退休之前,曾在汽車玻璃加工行業工作了數十年,遇見了運用「玻璃材料」所創作各種戶外玻璃裝置藝術,特別覺得親切,可能因為都同樣是具有「玻璃加工」的相同血緣吧,只是成品為批量的「實用工業品」和單件的「精緻藝術品」性質有所差別。







作品名《潘朵拉寶盒之秘密》,是新北市淡水區藝術造村發展協會的創作,設置在公園的圓形廣場內,藉寶盒之立方體造型,透過鋼骨結構與各面鐵雕不同的風景圖騰,鑲嵌上彩色玻璃,展現磅礡絢爛的視覺效果,當廣場舉辦音樂會時,光影與音樂的互動,更是予人特殊的浪漫感受。




作品名《流鑄幸福‧事事如意》,創作者:蔡松平,以柿子樹與喜鵲為造型進行創作,運用玻璃的透光特性,在光線的透視下,互異的顏色,相互輝映。 





作品名《對話》,創作者:鍾琴,運用水泥混合玻璃抿石的材料,以兩只相對的瓶子為造型,暗喻人與人的溝通互動關係,也期待作品和觀眾產生「對話」的關係,因為這組作品設置在玻璃工藝博物館前,佔人潮地利的優勢,所以有特別多的遊客和作品合照,進行了互動。




作品名《愛星》,創作者:李文福,運用玻璃、不鏽鋼的材料,把玻璃做成自然生物,透過比例、線條、曲度陳列出一個心的組合,環繞著高腳杯造型的主燈,呈現粉色系的幸褔光澤。 




作品名《心計密碼》,創作者:黃瓊儀,使用手工打造的金屬焊接成屋型,內部以吹製玻璃元件組合成一個心型算盤,計算著擁有的幸福指數。





作品名《你儂我儂合家歡》,創作者:魏德松,運用水泥混合玻璃抿石的材料,描述人投緣,相處久了,可以一起生活,可以睡同一張床,可以同蓋一件被子。 






作品名《心心相印》,創作者:林啓燦,本體為塑鋼材質設計的抽像同心圓,加上金色的鋼琴烤漆,在同心圓放上一顆琉璃心意涵心心相印。有感於愛情靠同心經營,故同心圓代表將兩人的緊緊心鎖在一起,永不分離。 






作品名《神仙眷侶遊新竹》,創作者:黃安福,以色彩豐富的神仙魚及體態多變的水草為創作理念,用繽紛的色彩代表幸福人生的豐富及多樣性。





作品名《守護著你守護著我》,創作者:戴秋梅,描述一個家的意象,玻璃中五色鳥的圖案,意味著人與自然的結合成為愛的家庭,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大家互相信賴與守護。




作品名《福在蔓延》,創作者:陳宗漢,結合鍛鐵與彩色平板玻璃,作成心型圖案,有兩隻彩蝶駐足於上,濃情相守。心型輪廓以魯凱族百步蛇圖騰作為設計,有守護的意含,讓幸福蔓延。 





作品名《家‧幸福》,創作者:曾俊豪,描述家是幸福的泉源,在現化都會叢林中,一幢幢水泥大廈中,溫暖仍然由點點燈光照亮大地。





作品名《幸福之林》,創作者:邱秋德,採鋼架與彩色玻璃之複合媒材,以大小不一的幾何造形,表現山林重疊與層次,光彩奪目意象著生命的精采與幸福






利用環保玻璃材料拼貼的《大繪牆》







《鑲嵌彩色圖騰--新竹印象




《彩色圖騰作品:東門城




《彩色圖騰作品:櫻花




《彩色圖騰作品:火車站




《彩色圖騰作品:喜鵲


《彩色圖騰作品:動物園



《彩色圖騰作品:松樹







公園中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其他玻璃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