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尋寶輕旅行遊記--新竹關西市區遍佈古意風景

以腳踏車或是徒步的輕旅行方式,深入各城市的小角落,可以看到更多開車所看不到的景色

因為關西鎮是新竹地區較早開發的區域,這個小鎮充滿懷舊文化,保有許多具有歷史性的特色建築,洋溢著濃郁的質樸風情,由於點與點的距離也不算太遠,景點都可以用步行方式參觀,在小鎮中尋寶驚喜連連


【天祿堂門樓】
下了北二高關西交流道,在118縣道交會口的三角槽化島,置放著古樸的紅磚瓦建築物。如果不是徒步輕旅行或專程驅車前往造訪,通常可能就擦身而過,很可惜因此失之交臂,目前網路介紹這個小小景點的貼文與圖片並不多。

這座紅磚瓦建築物--「天祿堂公廳門樓」,造型優美、典雅古樸,至今已有80年歲月,雖然未被正式列入古蹟歷史建築,但為關西地區僅存三座傳統紅磚瓦建築之一,是在地的老寶貝。
(關西地區其他二座僅存傳統紅磚瓦建築為鄭氏家祠--榮陽堂,羅氏家祠--豫章堂)

日治時代留下的磚瓦建築,陸續面臨年久的修繕問題,特別是公廳門樓的改建,隨著家族的繁衍,原先的格局已不敷使用,因為天祿堂公廳進行改建,這座舊門樓格局與形式跟新式建築不搭配,經天祿堂的宗親們開會討論後決定拆除移建,大家出錢出力,歷經一年多,移建至高速公路入口處繼續為關西鎮發展歷史進程提供見證。


天祿堂的門樓正脊端莊簡潔,嵌置活潑花色的磁磚,將嚴肅風格予以柔和。建築下部的門對聯「門倚青山居福宅」,「樓迎綠水旺丁財」,仔細欣賞磚砌的構成,工藝極為細緻講究,橫豎排列出十分優美圖案,極為高妙。



磚紅花紋底黑字的天祿堂門樓橫匾「門建祥樓」



圍牆的磚砌牆窗,為斜柱形的設計,窗中有窗,具備雙方向的視角,很特別,如果作為護院的圍牆,這可是很高明的往外射擊口功能設計。



門樓屋脊為正宗火形銳的馬背。以前的建築傳統對馬背造型有所講究,必須配合這戶人家的命格,以五行中的造型風格,建築屋脊造型而達到互補增強之目的。
★馬背的五行造型風格基本大區分: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形方



門樓前側方石碑的正面刻著門樓移建記誌




關西天主堂
沿著118縣道(正義路)南行,不久就可見到位於關西鎮正義路126號的天主堂。這座的類似西班牙風格的尖塔造型建築,特殊風韻既莊嚴又華麗典雅可算是進入關西鎮市區的醒目地標。

祀奉「三官大帝(道教)」、「三山國王(山神)是客家族群聚集地區較為普遍的傳統宗教信仰,因此宗教建築也是這些廟宇居多,而源自西方宗教的哥德式風格建築則屬於比較罕見。


台灣目前城市建設電纜地下化予以重視到處可見雜亂的電線、CABLE..掛佈各大街小巷,既不安全又不雅觀,我在許多景點拍攝取景時,總是無法避開這些到極煞風景的狀況,很無奈


關西天主堂於1956年落成,至今已長達60年歲月,建築列為關西鎮文化古蹟。除了當年神父、修士在此地的熱心服務與傳道,同時也因為此地的居民,在60多年前那樣保守的年代,擁有寬闊胸襟接納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關西天主堂順利地在此紮根。


鑲嵌的銅牌誌述--天主堂由加拿大葛農先生所捐建,建築在1956415日落成。




教堂圍牆上奉獻紀念碑不明確立碑的年代



關西天主堂哥德式尖塔建築,灰白相間的洗石子牆,搭配彩繪玻璃牛眼窗以及象徵教義「虛心祈禱的手」尖拱造型彩繪玻璃窗,建築給人的感覺--滄桑、優雅、莊嚴..


建築側面單純的粗糙牆面搭配著尖拱造型繪玻璃窗,與華麗正面有很大的反差,滄桑、優雅、樸實




教堂旁有一棟灰白相間牆柱的二層樓建築,與教堂的灰白相間風格搭配,建築樓柱貼有紅色的傳教標語,現在似乎是用於辦公室或活動場所,不知當年是否屬於神職人員的生活起居空間?

第一次來關西天主堂時,教堂內部恰巧碰上教友正在進行活動中,我不方便入內參觀,只好站在門外窺看內部約略情況,並在門外以有限的角度拍攝所見的局部,天主堂內部的裝設擺置神聖、雅致,我另一次特別挑選應該是不會進行活動的時段再度到此探勘時,天主堂內部雖然沒有活動進行,但是堂內沒有開燈,在烏暗的環境中,很遺憾還是未能順利拍到天主堂內部的全景。


教堂內的聖龕與基督聖像,站在門外以有限的角度拍攝未能拍到完整全景,很遺憾



教堂內的彩色玻璃窗、祭台、燭台、栩栩如生地聖母像與基督受難十字架像。
天主教堂的蠟燭顏色,會隨著禮儀年而有所不同 ,常年期為綠色, 四旬期為紫色, 復活期為白色 ,特殊慶節為紅色 ,彌撒主祭的祭衣也會有不同, 顏色和蠟燭的顏色是一樣的 


和其他天主堂相同關西天主堂的教堂外也設置聖母像為什麼聖母像要在戶外被風吹雨淋有什麼原因嗎?


天主教的聖母像(以及一切聖人」、「聖女的像)都是可以放在乾淨雅觀的各處,比如教堂裡,教堂面,亭子裡,信友家中外合宜之處..等等,放在外面應該主要是出於便於信友祈禱的目的。當然,把這樣優美聖像放在公眾可以看到的地方,自然也有傳教和彰顯天主教榮耀的效果。


鄭氏家祠
沿著118縣道(正義路)南行,經轉進北平路、光復路,距離關西天主堂僅約270公尺就到達明德路56號的鄭氏家祠,這是關西地區僅存三座傳統紅磚瓦建築其中之一附近的光復路有「第一停車場」,關西鎮的美食街就在停車場周邊。


這麼優美古建築,卻搭配著電桿、電線狀況,是不是有夠煞風景的

關西鎮是客家族群聚集地區。「客家人」,就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也就是「從外地來的人」。據說他們本來是中國北方民族,為了逃避歷代戰亂,集體經過多次遷徙,南下經中原,最後才遷到嶺南「作客」的,有些還漂洋過海到了南洋、台灣,甚至於世界各地。

台灣的客家建築從中國原鄉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在空間的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這兩個一虛一實兩個空間所貫串起來的組合,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徵意義。
但台灣客家建築風格,卻是和中國原鄉--「白牆烏瓦」、「圓樓」、「方樓」截然兩異。

鄭氏家祠為典型的閩南三合院紅磚瓦建築,始建年代為在清道光14(1834)動工,道光18(1838)落成;目前所見祠堂建築,為日治昭和4(1929)重建之結果,並於次年(1930)完工落成。

民國62(1973)鄭氏祠堂被劃為都市計畫道路預定用地,族人鄭俊李先生為保存祖先遺產,努力奔走,經過十餘年長期奮鬥,終於在民國80(1991)獲內政部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避免了都市計畫道路預定用地而摧毀,關西鎮的珍貴文化資產有幸得以保留。

鄭氏祠堂於興建時紅磚均特別過油處理,故磚色特別紅,正身的正脊兩側的高聳的朝天燕尾,向兩側輻射,古制是階級的象徵,應該鄭氏祖先,曾經任官,至於何時、何人、何官銜..,有待查證。
據本省傳說,建築有翹曲燕尾,須據有「官品」之家族始能採用,惟此說並未見於任何史籍記載,或許僅是民間的「約定俗成」。
至於為何在一般民宅也能看到燕尾,很可能是他們的祖先有人做過官、捐過官(管它是大官、小官、芝麻官),也或是有些平民仗著「台灣位處化外之地,天高皇帝遠,吃定清朝廷懶得管」的漏洞,敢冒大不諱而建造但我想這種囂張行徑的可能性不高。





屋頂的「正脊中以及戧脊尾端簷枋」,有飛禽、花卉水果等象徵富貴
吉祥物的泥塑和剪粘裝飾十分精美




鄭家的堂號為榮陽堂,正屋門上設有「榮陽世第」石匾,門兩側有「祇父恭兄即是祖宗肖子」、「光前啟後便成天地完人」對聯。仔細欣賞牆面磚砌的構成,極為細緻講究,排列出十分優美圖案與凹凸變化,工藝極為高妙。




橫屋的屋脊中,有精美的花卉泥塑和剪粘裝飾,橫屋採用「水形曲」馬背,馬背下方「懸魚(頂部氣窗)」為藍色彩雲搭配菱形花籃,「惹草(位於順著屋簷下方的兩道紋線) 為深藍底白邊,橫屋的紅磚牆面凹凸有致,搭配精美石窗,呈現的建築美和正屋有所不同。





 樹德診所】
沿著118縣道(正義路)南行,經過關西天主堂,約再400公尺,抵達正義路與中山路交會口的全家便利商店左轉前行就能見到中山路42號的「 樹德診所」。



這所關西鎮第一家醫院1936年,由日本東京醫專畢業返台的陳雲芳醫生所建,當時是關西鎮唯一的住院醫院,迄今已有80年的歲月,樹德診所歷經了日治與國民政府時代,目前由留美的四男負責經營,見證關西鎮的醫療史,建築列為關西鎮文化古蹟

日洋混合式的二層建築物,是關西地區第一棟鋼筋水泥建築,也是關西鎮早期的地標由建築師宋進松氏設計,屋頂為灰色日本瓦造,屋頂形狀很特別,建築正面中間往外突出,二樓的其中一側有六角形的突出窗牆,整棟建築物牆壁採乳黃色洗石子壁面,長條形上下式拉窗,反映了當代的簡潔俐落的建築風格建築物使用了80迄今完好也見證那個年代的建築品質。







牛欄河東安橋
由中山路樹德診所前行進入中山東路,總距離僅約250公尺就可抵達牛欄河親水公園/東安古橋」。


中山東路馬路兩側沿路都是型制相同石護欄,在中山東路的馬路中,可發現有槽化島將車道一分為二,其實這裡是東安橋的橋面,但在馬路上完全看不出這座橋的樣貌,牛欄河親水公園和東安古橋的入口,設在槽化島附近左側的石護欄間,極不顯眼,稍不注意,很容易錯過。




東安古橋是關西地區唯一最典雅壯觀的古橋座落於牛欄河上,建於日治時代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完工近百年歷久彌堅現今仍具有交通功能,為關西街區與東安里之間的通道,見證關西地區交通發展建設的歷史,列為「縣定古蹟」、「關西鎮文化古蹟」。如果到關西而沒造訪過這座古橋,等於是沒來過關西鎮。






東安橋其實是由兩座橋構成,其中一側是台灣少見的五拱糯米古橋,另一側是後來採取近似風格所加蓋的仿古新拱橋。兩橋並立、形式相仿,形成難得一見的特殊景象。傍晚時,見不到上空的礙眼的電線,投光的安東古橋景色,更有情調,超美!!











民國八十九年,關西鎮公所規劃四號計劃道路拓寬工程,這座日治時代建造的古橋,原本面臨拆毀的命運,但與內政部維護古蹟政策有所衝突,縣府與鎮公所召開替代方案研商會議。當時學者與文史工作者希望能完整保留這座古橋,以作為關西人共同的記憶,而東山與東安兩里的居民因為安全與方便的考量,多數主張拓寬安東橋。在經過幾番討論之下,決議在古橋旁邊又另加蓋了一座近似風格的新橋,兩橋並立,共同擔負交通樞紐的任務達到拓寬橋面之目的,而且新橋設在上游端、具有先抵擋河水的衝擊,而保護古橋這樣兼顧「護古」和「便民」的高明建設方案,大家一起為當年新竹縣府、關西鎮公所和文史工作者,按讚啦!


新古兩橋相鄰並立、形式相仿,無違和感但風韻有所不同古橋的拱墩,取材自當地的方解石,每一塊橋石各有不同色澤、紋理,加上日月的風霜,古橋石縫中植物展現著旺盛生命力,體現了古橋頑強的本質和所歷經的歲月滄桑; 新橋的用材據悉是來自大陸進口新橋的造型和色澤搭配都很高雅; 新古兩橋風格相通風韻各異







東安古橋座落於美麗的牛欄河上,沿著河岸闢建的「牛欄河親水公園」,漫步在河兩岸不很寬敝步道,欣賞河床很獨別的層層的階梯的小瀑布,以及魚梯,不時還可見白鷺鷥在河中覓食,這種景色是關西鎮牛欄河所獨有,來此之後,才知道為什麼沒造訪過這裡,等於是沒來過關西鎮。














步道上設置的農村耕作生活浮雕


橫越兩岸的通道不多,木橋是其一,另一處是水上石板道,水由石板間流過,很有特色。







牛欄河為鳳山溪支流,流經關西鎮上,注入馬武督溪,而後馬武督溪才又注入頭前溪,奔流到海。因清代有民眾在此設柵欄牧牛,「牛欄河」之名由此而生。在經濟尚未起飛的年代,牛欄河一直是關西人的生活重心,當地居民生活都與小溪流有很密切的關係。 




在河岸還能見到水很清澈的洗衣池雖然不知道現在有沒人在使用但是在腦海自然浮現出一群三姑六婆蹲在這裡邊洗衣邊聊八卦的景象






現在此地已沒有設欄牧牛,僅能藉由石雕水牛群,設置在步道一隅,讓遊客感受「牛欄河」曾經的歷史情境,被雨淋的水牛群更襯托出牠們泡在水中的享受悠閒氛圍


牛欄河水所見到層層的階梯的小瀑布,是河床結構改善措施,採用複式斷面,進而控制了河水的流心、流向,減少對兩岸的淘刷以及崩落砂石下移而產生下游河床日漸淤高。而堤防兩岸的環境改善工程,不但固化了堤防結構還具備休閒遊憩場所的功能。牛欄河經過這種整治措施後,防災成效很顯著。







牛欄河的複式斷面措施,還都設有「魚梯」,這是最令人稱讚的「牛欄河特色」。這樣的特殊景象很值得來品察觀賞

大部分的魚類喜歡在水溫較低的上游地區產卵繁殖,因此只要到了繁殖季節,魚類便紛紛上溯迴游產卵,綿延後代當人類在河川溪水中設置攔砂壩或是水壩、水庫,而造成水位落差很大,導致魚群因而無法逆溯上游,結果魚兒的生態在無形之中便受到破壞,甚至迫使他們絕種。

如果牛欄河的河床結構改成「複式斷面」,魚類必然也會因水位落差而無法逆溯上游。因為重視「魚類的生存權」,所以在每個水位段差處,普設了續性階梯式的水槽,稱為「魚梯」(或「魚階」),讓魚類利用魚梯,一梯一梯往上奮力逆游,直到上游便可產卵繁殖。

這也是人類在顧及自身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之後,重新對維修生態環境的彌補,重視「其他生物的生存權」,這表示我們是生活在「文明社會」。我覺得「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權」比尊重犯罪者的人權的境界更高多了前者是出於悲天憫人的慈悲真心,讓世界和諧,而後者未必都是出慈悲心,往往是出於「有心人」打著「人道」的旗幟,進行利己或打擊對手的操弄,添增社會的不公義和不安定。









牛欄河中不時可以見白鷺鷥在河中覓食,顯然魚梯發揮了功效河中的魚量很豐富,才能吸引白鷺鷥來此棲息生活







雖然我介紹了「牛欄河親水公園」以上種種美景,但我也要慎重提醒想來這裡的朋友:整個公園兩岸道來回長達公里,卻只在橋邊入口處,設了3個臨時公廁而且其中一間還是關不上門的男士用立式尿池讓遊客如果想方便時「很不方便」,特別是女性遊客,一定要預先知曉這裡的特殊狀況,務必預先解放,以免因為沒有心理準備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潮音禪寺

沿著牛欄河親水公園步道往下游方向行進,由堤防的階梯可上到中豐路一段的馬路,再前行約650公尺,就見到台灣罕見泰國風之特殊廟宇潮音禪寺」的山門。





潮音禪寺」的山門,顏色和造型,和傳統的廟宇不同。據悉每星期二這裡還是關西夜市的市集所在地。拍照取景,死活都無法避開有礙觀瞻的電線,很無奈!



傳統的廟宇的山門,如果設置石獅,通常只設一對,面朝外。
而「潮音禪寺」的山門,設置了4隻石獅,一對面朝外,一對面朝內。而且石獅的造型樣式,也與傳統的石獅不一樣。







進入「潮音禪寺」山門後,可以見到書刻「菩提道」的花崗石嵌鑲在一側石牆上,提示來賓已步入「佛道」。
佛教所稱「菩提」,與「悟、道」同義,指當人了解事物的本質,不昧生死輪迴,就能從而獲致涅槃覺悟智慧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成就了這種覺悟,而成正果成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石牆上還嵌鑲「購地造橋緣起」的花崗石說明--悟禪法師募資購置土地,鋪設道路建造彼岸橋,促進地方發展的經緯



通過「菩提道」到達跨越鳳山溪上的彼岸橋」,站在橋頭上迎賓的是金色踩在蓮花的大象,而不是傳統慣見的石獅,這是法源自「佛陀誕生和白象」的故事,相傳在佛陀出生前,佛陀的母親夢見了「白象贈送代表智慧和純潔的蓮花」給她。

「彼岸橋」四個橋柱除了踩蓮金象,每柱都有兩面佛勸語聯,分別為:「建立良田修福慧」、「悟性金繩開覺路」、「文標善路悟真如」、「禪心寶筏渡迷川」、「齋僧拜懺滅愆尤」、「南北精談萬佛宗」、「禮佛聞精增福慧」、「古今妙演三乘教」。




「彼岸橋」大石碑,書刻已丑年十二月初二峻工,也就是在20101月橋樑建成。




三十三觀音聖像亭,就設在「彼岸橋」旁



觀音聖像興建緣起」石碑,雕工十分精緻。

觀音聖像亭內,首尊為笑容可掬的「彌勒菩薩」。可能廟宇迄今還沒完全改建完畢,因此聖像亭周邊還置放著大量的建材,以及多處正在進行施工。



「潮音禪寺」設置了33觀音聖像眾禮敬。
觀世音菩薩是台灣常民信仰中最熟稔的佛教神祇,祂因為慈悲、救苦救難,據說曾經示現卅三種身形以度化、幫助有緣人,所以許多宣揚觀音佛法的道場佈置了祂多種不同的身形聖像,方便讓民眾瞭解祂的神力,淡水的道緣觀音廟、基隆的大佛禪寺、新店的慈玄寺



「潮音禪寺」觀音聖像亭其中,有一尊「蛤蜊觀音」,比較特別,祂主要護佑眾生一帆風順、漁業興旺。到此不妨仔細尋覓是在哪?

相傳在中國古代,觀音菩薩經常到處雲遊,巡視民情。一天,她來到浙江海域上空,見天空聚一團濃濃的怨氣。菩薩心想,凡有怨氣的地方,百姓必有冤苦。觀音慈悲,化作一個遊方僧人,到民間察訪究竟。

得知唐朝文宗愛吃蛤蜊,一幫貪婪的官吏差役借皇帝旨意,把蛤蜊作為貢品,巧立名目盤剝漁民,弄得沿海漁民苦不堪言。為了滿足皇帝的口腹之慾,漁民們常常要冒著生命危險下海去捕撈,即使颱風也得硬著頭皮出海,以致許多漁船有去無回,導致百姓家破人亡,而怒怨沖天。

觀音菩薩瞭解情況後,有感小小蛤蜊竟給人民百姓帶來如此深重的災難,不禁動了惻隱之心如果再這樣下去,這一帶漁民都不得安寧,因此設法拯救受害的漁民。

觀世音為此,隱身在一只大蛤蜊內,蚌殼上蓮花花紋,色澤豔如彩霞,刀不能開,摔打不碎,出現如此奇異之物,御廚官吏立即上奏唐文宗,直到捧至金鑾殿,唐文宗手托蛤蜊,蛤蜊竟然自己慢慢打開,裡面赫然就是一尊珍珠觀音像,唐文宗感到驚詫,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觀音菩薩會出現在蛤蜊中呢?這究竟是不是祥瑞?他立即傳召恒正禪師諮詢,恒正禪師想到這事必然和文宗皇帝愛吃蛤蜊,官役藉機魚肉百姓有關,觀音菩薩顯化,良苦用心是為了告誡唐文宗。

於是,恒正禪師就把自己平日所見所聞,有關皇上愛吃蛤蜊,官差借機盤剝漁民的事啟奏唐文宗,告知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是要陛下體察民情,愛護百姓。文宗皇帝聽了以後,想到自己喜愛吃蛤之事造成如此嚴重傷民的後果,竟然還引得觀音菩薩顯化,感到驚撼。

文宗皇帝本是明主,又是佛教徒,聽了恒正禪師一番規勸,也就幡然覺悟,立即發誓永不食蛤,並下旨罷貢蛤蜊,懲治貪官。

漁民得知生活轉變改善,係源於觀音菩薩慈悲,都感激涕零,於是各家漁民都供奉觀音,早晚叩拜。這「蛤蜊觀音」的故事在浙江沿海漁村流傳至今。



寺外廣場有全台最高的青銅打造坐姿「自在觀音」,高達19公尺(也有某些記載高度為23公尺),座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高大宏偉的「四大天王」像,伴伺在觀音座前,天王身形就明顯差了很大一截了。





「自在觀音」,微妙慈容,自在喜捨,化作甘露,潤澤世間。左腳為智慧右腳為慈悲,甘露水遍灑盡三千大千世界,化裟婆世界為人間淨土。


六牙白象,是普賢菩薩的座騎,《普賢觀經》說:若觀念懺悔,菩薩即乘六牙白象為其顯身,並謂六牙白象之六牙表「六度」,或謂表「六通」, 白象四足表「四如意足」。
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功德,如能貫徹地完成,便能成佛。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四如意足是:「看破、放下」,放下就如意自在,邁向「不計得失精進不懈心安理得透徹明理」的修為境界




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用音樂引導眾生皈依佛教。義涵: 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




南方增長天王,手握寶,義涵: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以及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手纏一條義涵:世間無常多變,唯真理不變。






北方多聞天王,左手托寶塔,右手持寶(或作寶幡),義涵: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及用以遮蔽世間,護持人民避免魔神危害。






觀音蓮池觀音菩薩佈施甘露,抱鯉小童,抱經小童




邁進解脫門,精進明心­


潮音禪寺的「菩提道」、「彼岸橋」、「解脫門」,取名都具有禪意,讓遊客能藉此來反觀自省,並提醒自己斷去煩惱,往成佛之路邁進


解脫門,為能通至涅槃之門道。三門可以見性­,一是「空」,可以從空門直接明心見性;二是「無相」,明瞭所有一切相不是真的,相都是幻相,三是「無作」,無作也叫無願,沒有任何希求妄想­。邁進三門,能直接明心見­性,見性作佛。


解脫門前四隻護院石獅,潮音禪寺的石獅的樣式,與一般廟宇的傳統石獅不同。造型似乎與印尼巴里島婆羅門教的風格相同,獅身描金,露出上下白齒,威儀堂堂。


進入解脫門左方為四面佛殿」。在客家族群聚集的關西鎮,除了三官大帝廟宇太和宮,居然還有天主教堂,四面佛殿足證此地的居民擁有寬闊胸襟接納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是台灣社會的宗教自由最佳例證





四面佛的信仰,在台灣愈來愈普遍,我在台北基隆都見到過四面佛的建築
全世界所有的四面佛,都是安奉於金黃色屋頂的小型寺廟建築內,沒有廟門、廟牆,這並非信徒有意怠慢,而是遵奉長久以來的傳統。根據四面佛信徒最多的泰國傳說,四面佛曾在一次天庭的跑步比賽中犯規,所以被處罰只能住在小廟中,不過也因為沒有廟門和圍牆,與民眾最接近,願意傾聽信徒的願望,且極為靈驗不少人認為祂就像是泰國的「土地公」。




泰國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四面佛其實是印度教中的「創造神婆羅門」,祂創造了萬事萬物,也就是佛經中的「大梵天王」四面佛代表其德行是,凡是信眾祈求升天必須勤修這四種功德。

四面佛,四首八手二腿,坐姿則基本是半跏趺坐姿即單腿盤坐,通常盤右腿,(偶爾也會有盤左腿的)。各手分執不同的聖物,手執法器與手印都有其含義:
令旗:代表萬能法力
經書:代表智慧
法螺:代表賜福人間
法輪:代表消災、降魔、滅煩惱
權杖:代表至上成就
水壺:代表解渴風調雨順有求必應
念珠:代表人間輪迴
手印:代表保佑、庇護眾生

一身、二足、四頭、八手,表達祂具有廣大神力這種對神力的憧憬想像的神體造型,中外皆然,並非只是印度教獨有例如:觀世音菩薩有千眼千手的法像,大悲咒的觀世音菩薩現「軍荼利菩薩相」時,為青面三眼,多手的怒金剛法像,中國道教的太歲信仰,台灣各宮廟中所設的太歲殿正殿供奉的神祇--斗姥元君(斗母)、其護法神左輔、右弼大將,也都是「四頭、八臂」法像,


台北松山慈祐宮太歲殿的斗姥元君(斗母)左輔、右弼大將也都是「四頭、八臂」法像


三峽祖師廟太歲殿的斗姥元君(斗母)



據說四面佛喜歡的花有萬壽菊蘭花玫瑰,故泰國通常用萬壽菊花、蘭花或玫瑰(愛情)去敬拜。婆羅門的座騎是大象,而因為祂喜愛觀看歌舞表演,因此信奉四面佛的還願者,多以七色花、還願舞人偶、木雕大象(依願望大小)或僱請職業舞者現場表演歌舞以為舞人謝。


潮音禪寺的四面佛殿的建築,其工程精美,豪華氣派以及場域寬闊程度,都超越我在台灣所見過其他的四面佛建築規格。





金碧輝煌的屋頂和石雕廟體,造型很獨特,混和了中泰兩國的信仰元素




傳統的四面佛是以花卉禮佛,唯有關西潮音禪寺的四面佛供桌,特別設有香爐以利本地信眾拈香參拜,這種入境隨俗的變通措施,讓新的宗教更容易讓當地樂於接受與推廣,正是佛門無國界,弘法不拘泥型式。



大象圖騰的石雕供桌,精美的時刻浮雕廟體,精美,豪華。







「四面佛殿興建緣起」石碑,是2010年竣工所立。




台灣廟宇的牆堵,都是以龍、虎、麒麟 等為題材的石刻浮雕四面佛殿的泰女舞人大象石刻浮雕牆堵,是泰國廟宇敬神的元素







四面佛殿的石雕大象,刻工十分精美,鼻捲蓮花的造型,也和台灣其他的四面佛的所置放的大象造型不同,「蓮花」與佛教有相當密切的關聯,這又是一處表達「佛陀誕生和白象」的故事,白象贈送代表智慧和純潔的蓮花給佛陀的母親。




潮音禪寺創立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原為三合院建築的傳統佛教寺廟,歷經80年歲月於民國八十二年(公元1993)轉型改建完成目前所見泰式風格建築,三重簷的屋頂、金邊的窗稜,讓整座廟宇顯得聖白潔淨與金碧輝煌,而一旁的「地藏塔」為傳統中式聖獸壓簷的四級浮屠塔,這是改建工程之前就存在的原建築。可能廟宇迄今還沒完全改建完畢,因此禪寺各處還置放著大量的建材,以及多處正在進行施工。









泰式建築風格,花崗石地面高挑雪白之牆面,各窗皆飾以金黃圖案鑲邊,華麗的彩繪圖案玻璃金碧輝煌高貴典雅







吊掛的法斧,這也是潮音禪寺的獨特裝置,法斧一面為「佛日增輝」,另一面為「法輪常轉」




大殿內供奉三尊來自緬甸的大玉佛,分別是釋迦牟尼、藥師琉璃光如來、阿彌陀佛,我到此地,適逢大殿正在整理,和工作人員相較之下,更提能感受白玉佛的高大宏偉。
傳統三聖的聖像,身背都必定有佛光聖飾,彰顯神聖,但不知何故,我在潮音禪寺大殿所見佛像,身背無佛光聖飾,實為罕見!





石爺亭

距離東安古橋約550公尺,中豐路一段路旁有一特殊的小廟亭--石爺亭」供奉的是兩顆石頭,至今已有百餘年之久,這又是此地的居民擁接納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另一例證。

供奉的兩石一大一小,關西鎮的居民稱之為「石爺、石婆」,並視為地方平安的保護神。當地的民眾有許多人認石爺做「乾爹」,以祈求平安長大。每年到了農曆48日是石爺生日,義子義女們就會回到石爺亭禮拜。


石爺亭前的對聯:「心存惻隱見石不拜石感其德」,「身行正道逢爺未祈爺當賜福」這種不求禮拜供奉,誠心即可獲佑,也成為此處神祉的特色。







關西分駐所

距離石爺亭約300公尺,中正路的老街目前保有不少早期的風格建築,其有一座日治時代的建築特別醒目,建築入口大門處,為三角山牆,並有多層線腳設計,門柱上有西洋幾何圖案之柱飾,是當時相當流行的「興亞樣式」建築風格。

建於日治時代大正9(西元1920)的建築物,已列為「縣定古蹟」,曾是日治時期的「保甲書記事務所」、「警察衙」,目前是「新竹警察局新埔分局的關西分駐所」,依然執行警察勤務,雖然不開放參觀,但已是到關西鎮必遊的特色景點。







中正路的老街目前保有不少早期的風格建築店鋪





古蹟警所完全跳脫一般的警局派出所建築的印象




關西太和宮

關西太和宮位在大同路距離關西分駐所僅約120公尺。

關西太和宮,主要奉祀三官大帝,是關西地區居民的傳統信仰中心。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始建於今關西分駐所之位置,因舊廟於日治初期遭日軍焚毀,於是在日治時代明治三十三年(1900)時遷至大同路現址重建,之後多次擴建整修,成為今日之樣貌。


太和宮整體為三川二殿二廊二橫規模廟宇建築的工藝十分精湛,無論是木雕石雕剪黏泥塑各項工藝,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說是新竹縣廟宇建築中難得的藝術作品,太和宮具有歷史與藝術地代表性被列為「縣定古蹟」





廟宇正間的廟角,與一般的宮廟不同,分別有石雕的東方朔和麻姑





太和宮修建時聘請大木匠師徐清主持,帶領高徒卓見發、梁錦祥協助進行,無論三川殿步口上方的壽樑步通樑斗拱、吊筒、藻井、以及大殿的大木作,不但均具極高的藝術價值,巧妙變化層層上挑,更凸顯了廟宇的莊嚴與壯麗。







石雕部分出自名匠蔣梅水之手,佈局高妙,刻工精緻,人物和動物栩栩如生。







屋頂之剪黏、泥塑、交趾陶為名匠姚自來作品,也甚有藝術價值



石雕工藝多元立體石獅、浮雕麒麟、陰刻鯉魚




太和宮的「石箱」
一般在廟門前殿門邊,會見到設置幾塊立體的石雕藝術品,正門的兩塊圓面石頭,稱之為「石鼓」;兩邊的門則各有一對方形石頭形如箱子稱之為「石門枕」「石箱」,或俗稱為「乞丐椅」。




精美的竹節石窗



香紙亭很特別,由「公雞」和「鯉魚」鎮簷,不知出於何典故?有待查證。






關西街區舊名為「鹹菜甕」,後人雅其名為「咸彩鳳」,興建於民國555月的廟前戲台,配合雅稱而命名「鳳鳴台」,戲台牆面繪有孔雀牡丹,屋脊上有福祿壽三星,經由鏡頭拉近欣賞屋脊的作品群,十分精彩。拍照取景,很遺憾又是死活都無法避開有礙畫面的電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