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的坪林,是有「九彎十八拐」之稱的省道9號北宜公路之中繼站,當年大小車輛幾乎都會在此地佇停,暫歇後才再繼續上路,但自從國道5號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後,省道9號的車潮與人潮大幅減少,坪林整體環境也因而產生變化。 坪林似乎是處於沒落的狀態,但其也因自然生態的建設與良化,帶來充沛的新生命力與觀光潛力。
坪林--海拔約200公尺,四面環山,中為平坦林地,全境有多條溪流蜿蜒,地理環境極適合茶樹的生長,本地所生產的「文山包種茶」有「南烏龍、北包種」的美讚。
坪林的住民有極強的環保意識,1999年開始積極進行護溪、護魚,現今已回歸早年的豐沛自然生態,境內的各條溪流,都能見到魚群在清澈的水中遨遊,也形成鷺鷥、夜鷺等鳥禽的棲身地,坪林現在也轉型成為「觀賞自然生態」的觀光景點。
在跨越北勢溪的淺藍色景觀拱橋上,可以很近的距離觀看大量的鷺鷥、夜鷺..在溪傍築巢群居的生態..
【北勢溪流域的坪林風光】
坪林全境有多條溪流,「北勢溪」是其中最長、最寬闊的溪流,有多座很有特色的橋樑橫跨在北勢溪上,沿溪的兩岸設有水岸步道…
淺藍色的坪林拱橋(又名「坪林景觀橋」)於1998年完工通車,是坪林境內現今分擔車輛通行負荷的新橋樑
河川兩側欄杆上有各種不同造型的「茶壺裝飾」,突顯了坪林是台灣北部「茶鄉」的在地特色~
在下圖後方的「坪林新橋」1970年建成之前,圖前方的下方有紅色加強樑的「坪林尾橋」是以前連接臺北與宜蘭間唯一交通橋樑,2008年公告為縣定古蹟,目前僅供行人通行使用。
「坪林尾橋」興建於1910年,1912年完工通車,橋長94公尺、橋寬4公尺,算不上壯觀宏偉,但其建築工法、結構、造型皆頗具特色。為保護橋墩穩固,採用船形破水式橋墩,最特殊之處是橋墩與蜿蜒的溪水流方向,未成直角交會,而都是與水流斜向交會,以化解水流對橋墩的衝撞力,展現了設計者十川嘉太郎之不凡的建築工藝智慧。
坪林親水吊橋,位於坪林水柳腳商圈附近,橋的一端入口前,擺放了剖半對稱的大石,這種裝置在日式庭園設計中,稱為「飛鳥」(※如果是體積小的對石,則稱為「飛石」),對稱的石頭裝置,具有引導「走向內在」的意義。
「親水吊橋」長約60公尺,橋寬2公尺,跨越北勢溪,聯通了二岸的觀魚步道,在吊橋上,可往下觀賞遊客往溪中拋下的飼料、吐司時,引來大量的肥碩魚群搶食,極為壯觀,雖然坪林政府與護溪、護魚團體並沒有明示禁止這種行為,但如果人類的餵食行為不予以節制,是否未來會因此導致自然生態與食物鏈的改變?
沿北勢溪的兩岸設有水岸步道,可以沿途欣賞山光水色,但這兩岸步道中適合「觀魚」的處所並不多…
【兩座大尊金身神像在坪林市區山頭上遙遙相對,護佑信眾】
坪林市區內有「觀音」與「茶郊媽祖」兩座大型的金身神像,在兩個山頭上遙遙相對,共同庇護茶鄉黎民,「觀音」座落在坪林國中後方山頂上,「茶郊媽祖」座落在茶業博物館後山上。
座落在坪林國中後方山頂上的慈悲觀音聖像以及四十二觀音聖手臺座
座落在茶業博物館後山上的「茶郊媽祖」聖像
◎原本是討海漁民守護神的「媽祖」,為何竟成為坪林山區茶農共同的信仰,而且尊稱祂為「茶郊媽祖」?
--所謂「茶郊」是早期從事茶業的台灣商人所組成的聯合團體的稱謂。
--早年台灣茶業興起之初,尚需仰賴福建的製茶工藝技術,大批茶工每年春天由中國大陸渡海來台製茶,秋天返回大陸,茶工的渡海安全都託付給航海的守護神「媽祖」庇佑,茶商團體「茶郊」因而供奉「媽祖」的緣由。
【老街風光】
與其他知名觀光老街相比,坪林老街的規模不大,建物外觀也很簡樸。到訪老街的遊客量不多,因此可以在寧靜的氛圍逛坪林老街,探訪這在地人的生活往昔。
坪林發展之初,建築材料幾乎是就地取材,如今老街上的老房子,多已改建或翻修,僅剩少數的石頭厝與紅磚建築,見證當時曾經的繁榮歲月以及建築的匠心。
這一座設置在消防隊的牆壁邊的鱒魚石雕,告訴遊客「台灣茶鄉」--坪林,也是「鱒魚」的家鄉。
「保坪宮」位於老街中段,是坪林區境內最早建造之廟宇,亦是老街的宗教信仰中心。
「保坪宮」初建於西元1862年 (清同治元年),廟宇現已改建成為2層建物,上層供奉主神--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下層陪祀神為--媽祖、觀音、福德公以及張公聖君等諸神。雖然「保坪宮」的建築物規模不大,其珍貴的價值,是對坪林地區的開發歷史提供重要見證。
廟宇上層的石雕龍柱,很難得沒被鐵欄困圍,但附近壁堵的雕塑仍是猶如住在鐵籠內。我每次見到這種鐵窗籠景象,總會感嘆,我們的社會,要到何時,才能夠進步提升「文明、安定」水準--讓人和神明都無需在「鐵窗保護」的生活環境,能夠安心居住?
百年三合院石頭屋,位於坪林老街附近的小巷內,屋主還居住在這裡,這棟古建築的「紅瓦」屋頂,已被「鐵皮」建材取代,目睹很多古老建築,逐漸變化、消失原貌,總覺得很可惜與無奈~~
「老屋」添了不合宜的「新裝」的情況,在台灣各地比比皆是。民間的老建築到了相當歲月之後,必須進行維修,但原本的建材取得不易,政府也沒補助,屋主選用有別原貌的建材,想必有其苦衷,除非房屋列為「古蹟」,才能由政府補助修繕,但屋主未必願意將私有房屋列為「古蹟」;而政府部門若補助「私宅修屋」,則又有「圖利」之嫌,公務員豈敢為之?以這樣的環境與制度,只能眼睜睜看著為數已不多的「民間的老建築」逐漸地消失殆盡,人們只能透過圖片和文字去緬懷台灣民生的歷史歲月~~
【坪林茶業博物館】
坪林茶業博物館於西元1997年1月開幕營業,與生態園區、石雕公園銜接,連成了坪林重要的觀光定點。茶業博物館通常是要購票才能進入參觀。
茶業博物館的建築,採閩南安溪式的仿古庭園風。
展覽內容都以「茶」為主題,包括:製茶、識茶、茶相關的文化與藝術
「製茶、識茶」屬常態展
我這此到茶博館,特展的主題是「任意門-坪林.茶.故事」、「陸羽著了謎」~~
任意門特展,以「坪林」為主角,透過一段段的在地故事,帶領大家認識坪林的歷史演變、自然環境、人文情感、小城軼事,讓參觀者由各類的故事篇章中,能夠身歷其境去認識坪林風土之美,了解坪林的美麗與哀愁。
直到60年代末期,坪林的新娘仍是坐著花轎嫁入山村之中,花轎前掛著米篩,是傳統習俗之一,象徵新娘還沒有懷孕之意。
被譽為「坪林人的阿嬤」的蔡巧女士,她是彰化鹿港人,1934年嫁入坪林,因受過護理教育,擁有助產士執照,在護理資源匱乏的年代,她憑著一把助產剪刀和瓊麻絲,親自走訪各處人家,一生中接生了坪林上千名新生兒,蔡巧阿嬤無私的付出是坪林最溫馨的傳奇,特展除了介紹她的事蹟,同時還展示了阿嬤的助產用具,更是具有珍貴的意義。
如何研判茶的優劣與價格的關係,一般消費者霧煞煞,茶行也不見得會告知消費者正確的識茶方法。
特展中「湯匙論價」特別介紹了茶販如何以「一根湯匙」試茶與識茶的議價精髓:
〈步驟1〉觀茶葉--在明暗處的色澤差異、茶梗的多寡、…
〈步驟2〉摸茶質--重量、質地、粗細、…,據說功夫上乘的茶販,甚至不需泡茶試飲,用手觸摸緊實度就已能研判品質~~
〈步驟3〉嗅茶匙--冲泡後,以湯匙舀茶湯嗅聞,比較香氣品質…
〈步驟4〉品茶湯--靜待3分鐘後,再次以湯匙舀茶湯,比較口感滋味…
〈步驟5〉論茶價--對茶質給出定論,議談茶價..
「陸羽著了謎-地層下的茶空間展」,由11組創作者的創意發想,創作出各具特色的茶空間佈置,透過這些附有禪意的「空間」環境,帶領大家去感受台灣茶文化的昇華。
作品名:《山水間》, 望山水遠近,忽入桃源間
作品名:《初席》,茶之宴,席上坐
※曾參與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的optogo團隊作品「初席」,也在本次展覽展出,作品發想自台灣早期在路邊提供茶水給過路旅客解渴的「奉茶」文化,將奉茶的社交活動融入於攤車設計,藉此發揚台灣傳統飲食文化精神。optogo團隊以造型特殊的行動攤車穿梭於米蘭大小巷弄,進行游擊式的宣傳,讓台灣在世界博覽會中,擁有國際「能見度」。
作品名:《於輕之間》,來茶當酒,輕重不同
作品名:《裸》,香葉,嫩芽
作品名:《丹丘茶席》,壺中自有丹丘,寄與愛茶人
作品名:《食養山房 六號茶室》,茶禪一味
作品名:《光晃亭》光影交晃,茶盞對望
藉由像木馬一樣搖晃的亭架,以及架上樹葉造型的賽璐璐片,作品模擬樹影被風吹拂光影晃動的景緻。
作品名:《山水樓田》,茅擔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
作品名:《苕溪草堂》,不羨黃金礨,不羨白玉杯
【坪林石雕公園】
石雕公園位於茶業博物館左方,沿山勢而建,有步道、有綠地、有石雕作品,免費入園~~
石雕公園上部有許多以「茶神陸羽」為主題的石雕作品,煮茶或品茗姿態多樣
比較特殊的是,其中一尊作品是青銅雕塑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著有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茶經》分三卷,共十個部份,計七千餘字,主要內容包括: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
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
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
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
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
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賞。
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
八之出,詳記當時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位次。
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
十之圖,陸羽主張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置諸座隅,以備便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