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龍潭輕旅行遊記

桃園的龍潭市區景點密集而多元,很適合輕旅行






「龍潭」地名的由來,據說此地的大池潭,始終保持一定水量,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先民深感其靈驗,在此地建「靈廟」,後稱此潭為「靈潭陂」。後因有人在某日風雨交加夜晚,發現潭中出現有黃龍出沒,因此改名為「龍潭陂」,又稱「龍潭庄」,龍潭的地名從那時開始沿用至今。

龍潭市區的路名,很多都有關,新龍路東龍路、西龍路、南龍路、北龍路、神龍路龍元路、龍華路 ...... ,街上的廟宇、學校、商號、購物中心,名稱也多搭配了個字。

黃梅生紀念館

黃梅生紀念館位在龍潭的新龍路與東龍路交會口以往每次經過國道3號高速公路南下總是能匆匆瞥見這棟輝煌巍峨的建築物上部。這次到龍潭市區得以停佇在較近的距離觀看這座建物


黃梅生紀念館雖取名紀念館」,實質上是黃氏宗祠」,平時並不對外開放,各門關封,不能進入,因此我只能在圍牆外觀賞這處桃園龍潭的知名景點的外部。



圍牆的大門上方為祥雲構成的元寶」與「華表」


這座黃氏宗祠興建於1990(民國79),整體有如宮殿相當氣派,如此規模的民間宗祠,在台灣實為罕見,外界估計,建築的耗資達新台幣30億元~40億元。


建物屋脊飾有金色的龍形裝飾



龍潭武德殿

位於東龍路,距離黃梅生紀念館450公尺,是日治時期興建「街莊級(第三級行政區)」的武德殿之一,目前台灣街莊級武德會分會的建物,僅存2座,「龍潭武德殿列為桃園縣歷史建築,「二林武德殿列為彰化縣歷史建築


龍潭武德殿整體環境還算清潔,但很可惜,和台灣許多的「歷史建築」境遇相同,建物本體的維護狀態不是很好,除非是「歷史建築」升級成為「古蹟」,才會有編列經費進行維修復原。






龍潭武德殿創建於日治時期1930(昭和5) ,「和洋混和風」建築,整體結構使用RC加強磚造的牆身,屋頂形式採四面坡頂式的「入母屋造」。









龍潭龍元宮

位於東龍路與龍元路交會口距離龍潭武德殿220公尺


宮廟創建於清嘉慶五年(西元1825),主祀神農大帝陪祀文昌帝君及天上聖母。

雖然宮廟的歷史久遠,但目前見到的廟貌為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完成屬於「近代建築」



造型前衛的棚架搭建在傳統宮廟建築的廣場,很特別的組合~~





宮廟鐘樓下方牆壁刻有神農氏的種種事蹟傳說: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耕種、嘗百草、




宮廟前的天公香爐,四爪龍氣宇非凡,香爐腳是長得很像「獅子」的龍之八子--「狻猊」,因為祂喜歡煙火,所以將祂放置在爐腳托爐,讓祂「聞香」,龍元宮天公香爐各部的雕塑都很精美~~




廟中供奉的神農大帝(又稱為「五谷爺」、「五穀王」…),粉面髯顏,衣冠束帶,文官氣派,造型與台灣一般所見「棕黑顏半裸的原始人神農像」完全不同,極為罕見。而且神農大帝神像的左伺「印僮」,為「白眉老叟」,和印象中的傳統廟宇的「年輕印僮」也不一樣。




「萬世永賴」為道光年間的匾額,相當珍貴。





龍元宮的太歲殿,和傳統廟宇的太歲殿的設規也不一樣,太歲星君(斗姆),沒有三頭六臂的護法神左輔、右弼兩位神將陪侍在側。




下街伯公祠

位於龍元路與神龍路交會口距離龍潭龍元宮約280公尺。



「伯公」是客家地區的土地守護神或駐地小神,福佬客或福佬語則稱之為「土地公」、「福德神」。

下街伯公(福德)祠,屬於中等規模的社區神祠。很遺憾又是一間神祇、神龍住在受鐵欄、鐵門窗保護的廟宇,我每次見到這種景象,總會感嘆,我們的社會,要到何時,才能夠進步提升文明、安定水準--讓人和神明都無需在「鐵窗保護」的生活環境,安心居住?




比較特別的是,這間神祠裡,設置了「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的藝術品。

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站長--熊國興(熊爸),這位資源回收創意達人,以多年汽修鈑金專業手藝,將資源回收廢鐵材重新賦予新生命,製作出各式各樣的卡通人物鐵製品,大型創作品--用在會場展覽、活動出租,小型創作品--則在跳蚤市場與網路銷售,修惜站藉由資源回收創作的收入,定期捐贈給低收入或弱勢團體。






龍潭聖蹟亭

位於聖亭路,距離下街伯公祠約450公尺。

龍潭聖蹟亭具有歷史價值,建物保存完整,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聖蹟亭,又稱「惜字亭」、「敬字亭」,是用來焚燒字紙、崇敬倉頡文昌帝君的台灣民間設施,多分布於客家族群聚集地區

客家先民原居於中原,多次戰亂流離顛沛的遷徙過程,客家子弟為求突破困境,取得更佳的謀生出路,科舉考試就成為重要途徑之一,於是形成晴耕雨讀之風。世代相傳,客家族群中的讀書人特別多,對於文人或文明之神也特別尊敬,連帶養成「敬惜字紙」的古禮,並發展出客家聚落興建「敬字亭」之風尚。

「龍潭聖蹟亭」是台灣現存的「敬字亭」中規模最大的,但相較一般的宗教寺廟,敬字亭的建築規模與格局,仍還是相對小了許多;畢竟聖蹟亭只是讓讀書人焚燒廢紙或殘書的地方,並不像一般廟宇提供信眾求神祈福的功能,所以建築格局通常都很簡單,通常只是等同一般宗教寺廟的小型金爐亭規模而已。

但龍潭聖蹟亭的規模則比較特殊,整體格局為中軸對稱,三進式,有類似寺廟的參道以及內外埕的庭園。




龍潭聖蹟亭始建於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日治時期大正14年(西元1925年)重修聖蹟亭時,原本在廊道左右各置三座石燈,後因公路闢建,1995年截去了聖蹟亭庭園的一角,所以現今聖蹟亭才會緊臨於馬路邊,石燈全數移至庭園西側邊緣,做為庭園裝飾。此外,入口的牌樓(山門)則是近年來才增建的,以「保存古蹟原貌」的角度,雖然是「狗尾續貂」之作,但設計尚稱得宜,有助於增進此古蹟景點的「醒目度」,況且後置的入口牌樓山門再經歷數百年後,也自然就成為正牌的「古蹟」了。




龍潭聖蹟亭的格局呈長條狀, 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由外而內,採三進式,由山門、頭門、中門,而進入內庭所在的聖蹟亭。


頭門及中門於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年)修建,以紅磚及洗石子為材質,古雅敦樸。中門為弧線柔和優美的雲牆八字門,左右各置一隻小石獅,中門庭埕豎立一對文昌石筆,象徵文字學問的崇高凸顯由書寫致產生傳承的意義,也讓庭園呈現空間變化的視覺感。





中門的一對小石獅,由於虎側的母獅遺失,為後來補置,年代與龍側的公獅不同,因而色澤有明顯差異。



穿過中門,來到內庭,庭埕通道置有一座祭台



聖蹟亭立於洗石子基台之上,周繞十二石柱,以紅磚透空矮牆相連而成為石磚欄杆,護欄的鏤空拼花,有象徵「長壽」的六角形、代表「十全十美」的石字型與祈求「人丁興旺」丁字型;而柱頭有方型、筆頭形、鑽石型等的變化,更襯托出聖蹟亭的典雅。



台座四個角落有獸首石雕圖案獸首上方則有週遭以花草圖案裝飾的巴洛克風格勳章紋飾(又稱為鮑魚飾)」,在日治時期,巴洛克風格裝飾曾經盛行於台灣的建築物顯然是大正十四年修建聖蹟亭時才多增加上去的雖然是「畫蛇添足」之作,經歷歲月洗禮,也自然就成為「古蹟」的一體為當年修建工程提供歷史見證。


龍潭聖蹟亭的亭體設計頗具特色,以石條砌成,上、中、下三層的造形, 分別以中國傳統的「六氣」、「四象」、「八卦」 為設計理念。

亭體最下層為八角形,象徵「八卦」,牆面有「鳳凰銜書」、「麟吐玉書」、「祥獅含劍」等精緻的石雕,色澤古樸, 雕工精巧,可能是光緒元年創建時就有的雕飾。




亭體中層為四方形,象徵「四象」

正面為爐口,額匾題字為「文運宏開」、「過化存神」,左右內外有兩對聯,內對聯「文章到十分火候,筆墨走萬丈銀瀾。」頗具深意,期勉學子勤寫文章文章燒掉愈多,火候愈增,千砥萬礪,愈寫愈出,則可文章有成。外對聯「鳥喙筆鋒光射斗,龍潭墨浪錦文」


亭身中層左側石板刻有光緒元年《亭序》碑文雖然刻文仍保存良好,因為位於高處,文字又小又多,我在現場沒能仔細閱讀其內容。旁有對聯:文章炳於雲霄筆墨化為雲



亭身中層右側石板,刻有大正十四年的《重建聖蹟亭誌》碑文,文字又小又多,我在現場也沒能仔細閱讀其內容,旁有對聯:「自古能知化丙者於今便是識丁人




聖蹟亭最上層為六角形,象徵「六氣、六合」;正面原刻有雙龍環抱「聖蹟」雕字,但現今字跡已風化消失,但面刻字「火焰萬丈」仍清晰可辨。頂層上方用石造攢尖屋頂覆蓋,翼腳有明顯的翹起,屋頂中央則是安放葫蘆寶座作為煙囪。



上層右面刻字XXX」,四個字中我僅認識其中的「卯」,有待請教高明給予賜教解惑



龍潭聖蹟亭的古蹟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卻是傳承了客家先祖們的惜字紙、耕讀傳家、重視教育及文化的傳統精神。

現代資訊環境對知識取得方式有了巨大的變化--書本與書寫逐漸減少,傳統的「敬惜字紙」的生活文化日漸消失,台灣被政治因素干擾,將教育體制進行顛覆性的「改革」,中國文化與台灣意識加以脫鈎切割,….而這座古蹟,曾歷經了清治、日治、民國的歲月,所蘊含前人的精神與見證了歷史事實,讓我們對於「不受政治因素干擾扭曲,進行傳承真實的歷史文化」的課題加以深思。



【龍潭大池 / 南天宮】

龍潭大池位於龍元路與神農路交會處,距離聖蹟亭約480公尺,距離下街伯公祠僅約30公尺。


龍潭大池是隱身於市區的天然大湖泊,龍潭鄉最大的一座廟宇--「南天宮」建在湖中人工島上,鬧中取靜,景色優美,近幾年來,龍潭鄉公所積極建設湖畔的環境,規劃舉辦各種活動,龍潭大池成為了龍潭區的地標。

龍潭大池又名龍潭湖」,水域面積廣達十四公頃池面寬廣池水碧綠來此遊憩賞景,步行環湖一圈,也要相當時間。





環湖的步道,建設得十分優美,還設置了各式各樣的休憩座椅





















龍潭大池上有「滿月橋」、「忠義橋」、「觀光吊橋」等3座橋樑,跨越在水域上..



滿月橋是其中跨度最小的橋樑



白色橋身搭配藍色欄杆的忠義橋,通往池中的南天宮,橋長150公尺,整座橋上一共有九個彎曲,所以又稱為九曲橋。





 觀光吊橋橋長180餘公尺吊橋封閉至今已接近3年了,現今成為一座擺設性質的花瓶橋
201310月龍潭鄉公所發現這座建於1990(民國79)的觀光吊橋出現鋼纜鏽蝕斷裂,橋墩周邊混凝也有酸性化現象,考量結構安全,立即封橋,但適逢升格,執政輪替施政未能延續讓公所原本計畫進行重建工程,就此中斷,迄今持續擺爛中


每年暑假時段,龍潭區公所都會在龍潭大池水上舞台舉辦假日廣場音樂藝術季活動,為期近2個月,為了提高節目可看性,公所相當用心把不同型態表演內容結合,讓前來觀賞的民眾,闔家共度愉快的假期。舞台附近的水舞設施,每星期五、六、日的19:3020:30也演出搭配燈光變化的夜晚水舞秀,這類很獨特的活動,成為龍潭的觀光亮點。


滿月橋附近設有「免費」的兒童戲水區,每年71日至831日供水,現場配有救生員並定時清潔水池,是親子出遊、戲水消暑的極佳場所。

淺水池中央設置了一座細緻的龍頭溜滑梯,外部由馬賽克磁磚拼貼而成,小朋友可從龍尾巴樓梯上去、再由以光滑磨石子打造的龍舌頭往下溜,非常清涼又刺激,小朋友來此戲水肯定會樂而忘返

再次強調:這麼特殊的戲水場所,是「免費的」哦~~






湖畔還設置了許多石雕,分佈在步道周邊各處..





一座「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廟宇,建在龍潭大池中央浮出的小島上,廟宇清幽與世俗隔絕,像是仙界中南天門聖地一般,故取名為「南天宮」。很遺憾這次探訪,廟宇還在整修中,未能目睹其外貌,根據管理委員會的告示得知,整修工程要至2017年底才會完工。




龍潭南天宮創建於1972(民國六十一年),源於龍潭市區除了敬奉神農大帝的「龍元宮」,無其他廟宇可供宗教信仰選擇,不能滿足鄉民的儒、釋、道等其他宗教信仰需求,遂由地方人士組成籌建會,興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新廟宇,不但讓更多的神明庇佑鄉民,同時也能增加本地方的觀光資源。

龍潭南天宮正殿第一層,主祀關聖帝君,配祀觀世音菩薩、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三恩主;旁殿為太歲殿


第二層奉祀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腎菩薩;旁殿為月老殿

第三層奉祀昊天至尊金闕玉皇玄芎高上帝(俗稱天公)。


南天宮庭埕的戲台

龍潭南天宮的太歲殿,環境十分光亮,不但所有神祇的塑造都很精美,而且是開放式讓信眾近距離觀賞,感覺十分親近,







難得見到神祇不是置放在玻璃窗或鐵欄內, 證明了台灣仍是有提升文明、安定水準的進步希望,讓人和神明未來都無需在「鐵窗保護」的生活環境,能夠安心居住,還是可以期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