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新北投車站的今昔】



溫泉泡湯是台灣在日治時期由日本傳入的一項休閒活動台灣北部的新北投地區1898年,日軍發現這裡的溫泉具有養生的療效,日本政府大量開發北投的溫泉資源,在新北投建立了「軍醫院療養傷兵,也有數家高級溫泉旅館日本的藝妓被引入台灣,供日本軍官享樂,到了1910 年,增加了公共溫泉浴場,一般民眾也來此休閒新北投由荒蕪之地變身成為知名的溫泉勝地「溫柔鄉」。



為載運旅客前往溫泉區,日本政府在現在已經消失的「台鐵北淡線」的路線中,興建一條支線,終點站「新北投驛」,於1916年完工,這條支線別稱為「浴湯線」,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溫泉的重視。



「新北投驛」站體採全木造榫接結構製成,弧形托樑栱架栱架上鏤空花紋是日本的九瓣菊和竹葉銅瓦屋頂設有老虎窗,不同於其他的木造火車站體,造型十分優雅









隨著城市發展前進的腳步,「捷運」成為民眾期待的大運量交通工具,有了「捷運」,到台北各地的交通會更方便、更快速。

配合捷運淡水線的興建,台鐵北淡線於1988716日開出最後一輛列車後,正式走入歷史,「新北投車站」廢站,台北市政府這處美麗的「木造站體」有條件贈送給「彰化民俗村」,贈送條件是車站必須「復原與公開展示」。

「新北投車站」的「木造站體」遷走之後,原本屬於火車站的場域,改建成捷運淡水線,北投支線的「新北投捷運站」。

隨著城市發展,平房、四合院被高樓大廈取代了,交通建設的變革,高鐵站、捷運站逐漸取代了傳統火車站,城市因為發展的除舊佈新,讓城市面貌產生了改變,聚落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捷運新北投站也是如此,車站的周邊高樓林立,增加了許多高級的溫泉飯店,形成了一處嶄新的商圈。

捷運淡水線,很多車站的站體,本身即是藝術品,淡水線高架的車站用現代材料建成「中國傳統建築」的意象,捷運新北投站也是滿溢著這樣的特色,


捷運新北投站的站內月台區


捷運新北投站的站內電扶梯區




捷運新北投站的出入口高聳的牌樓

捷運淡水線北投站,往新北投的月台,設置了《來去新北投》的藝術裝置,讓遊客在候車時,由許多古錐的圓頭大鼻子公仔搭配著各種情景,對「新北投」的地方各種風情特色,產生初步的認識和印象。



那卡西


露天泡湯


溫泉女巫珊娜賽,溫泉博物館,溫泉守護神不動明王


溫泉守護神不動明王


北投原住民族群--凱達格蘭族

由捷運淡水線「北投站」搭乘往捷運「新北投站」,行車時間約2分鐘抵達。班車間隔每十分鐘一班車。

「新北投站」的穿堂,有一座圓頭大鼻子公仔攀岩的藝術裝置,由於現場沒有這座藝術裝置的意義說明,我猜測很可能是「北投熱海岩場」的意象,很多人不知曉在台北市新北投的山邊有個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天然攀岩場,因為山腳下有熱海飯店而得名「熱海攀岩場」,距離新北投站約1.3公里,步行時間約20分鐘可抵達。




舊鄉村轉型為新城市,有人喜歡新時代城市建設的時髦、快捷、便利,有人懷念舊時代鄉村的慢活、古樸、幽雅。

「城市文化遺產的保存」對於轉型的城市而言,是能增值的寶貴資產。有古蹟,有歷史,有故事,有人情味,是成為「有溫度的文化城市」的要素,如果欠缺了這些,一座冰冷的新城市,空有光鮮的外表,欠缺外來觀光的吸引力,經濟活動也不會活絡成長。

北投居民開始懷念起這座日治時代的老車站,老車站是北投「歷史故事」的引言,有了它,才能將現存留的老建物和遺蹟串聯出往昔北投地區的發展史。

2003年,在地里長陳章生發起「老車站返鄉運動」,獲得里民大會支持;
2004年,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與社區文史工作者推動懷念老車站、轉()來新北投活動,並於2007年發起公益信託,希望能買回新北投火車站;但是這個時期,彰化民俗村表示:「新北投站體與老火車頭是民俗村重要資產,不會轉賣、也沒有『歸還』給北投居民的義務」。

直到2013年民俗村轉手,很多文物在過程中遭到破壞,讓文史工作者十分憂心,北投文史工作者成立Battao自主行動聯盟,推動「搶救新北投車站」的行動,當時聯盟行動獲得許多文資團體支持,在北投、彰化文資團體的積極通力合作下,民俗村新業主「日榮公司」於2013426日文資會議上同意,將車站站體無償捐回贈予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於2016年,在新北投火車站原址附近的七星公園進行重建,特別選在一百年前啟用的41日,於201741日重新開放民眾免費參觀,北投居民對「老車站回家」的期待,終於得以實現。車站內部展示了許多以往的文物,也販售一些車站文創商品。






站內展示的文物雖然都有「請勿碰觸」標示,但是館內志工特別拿起桌上的站長大盤帽讓我戴上,讓我充當「一分鐘站長」,並幫我拍照作為留念。

102歲的新北投車站,雖然在2016「回娘家」重建於七星公園,由於建物的屬性尚未明確定位,在地居民還是不安,一直盼能爭取讓這座木造建物能夠有「文化資產」的認証,使建物護身有法有據,確保長遠保存。

但也有一些民進黨市議員與反柯P人士,以這座木造建物的修復--「使用了大量年代不足的新木材」、「重建的位置偏離了原址約50公尺」、「內部售票窗口被放大了,與原始尺寸有差異」這3種情況,公開表達予以「否定」的立場。

台北市政府文資委員在現勘後,大多委員認為,「儘管車站局部構件曾改變,但仍保留原站體材料和結構形式,就算車站不在原址,各階段發展過程仍是重要歷史見證,具備文資價值和意義」,2018430日通過登錄新北投車站木造建築為「歷史建築」

我個人的淺見,認為「使用了大量年代不足的新木材」、「重建的位置偏離了原址約50公尺」、「內部售票窗口被放大了,與原始尺寸有差異」這3種情況,雖然美中不足有所遺憾,但給予這座木造建物的「文資認證」畢竟是利大於弊。

文物古蹟的修復,使用與原始完全相同的材料與工法,「修舊如舊」還原為起始的狀態,這是原則與理想,修復古蹟的目的,主要是讓古蹟重現風華,讓古蹟的壽命能夠再延長一段時日。當已經沒有完全相同的材料,用較新的材料修復,也是不得已的「變通」之道,總比因為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材料」而無限期將修復工程擱置為好,擱置古蹟修復,只會讓古蹟毀損更加惡化

畢竟當初是為了建「捷運站」才拆除「火車站」,如果一定分毫不差要在原址重組,不現實,難不成現在為了重組「不再具有車站功能」的老文物,又去拆除捷運站?涉及捷運站要加以變動,既要經費,工程期間必然會造成民眾與遊客的不便,也會影響捷運站商圈周邊的營業,順了姑情,逆了嫂意,不能兩全其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使木造車站在北投重現風華?

至於內部售票窗口被放大了,與原始尺寸有差異,畢竟是這裡現在是「文創商品」的結帳窗口,功能不再是當初火車票卡的售遞,位置與空間未改變,窗口依需要稍加放大,並不會改變這裡曾經是售票窗的史實。

如果新北投車站沒有了「文資身份」這道「法律護身符」,公家部門就沒有依據編制預算,未來長遠維護的經費從而來?凡事牽扯到政治立場不同,總有人會「為反對而反對」,任何缺陷都會被「放大」,這一段文資認證的風波,令人感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