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長約30公里,最寬處約為3700公尺,最窄處約為700公尺,這個海峽將土耳其國土分隔成歐洲和亞洲兩部分,。
博斯普魯斯海峽,也有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相傳,希臘神話的眾神之首宙斯,有一個情人叫伊奧,爲了隱瞞他的妻子,宙斯把伊奧變身成一頭牛隱藏,後來妻子赫拉還是知曉了小三的身分,她便變成一隻牛蠅去騷擾變成牛的伊奧,小三受不了正宮的折磨,於是穿越了一道水牆躲避,牛蠅只能望著水牆徒呼奈何。在古希臘語里,「博斯(bous)」就是「牛」的意思,而「普魯斯(phoros)」爲「水牆」之意,神話傳說所的那道牛穿越的水牆,是現今的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
搭乘遊覽車通過連通歐洲和亞洲的跨海大橋,只是體驗了在很短的時間,就能夠跨越歐洲和亞洲,在車上沒有見到特殊的風景,也沒有拍下這個跨越洲際過程的代表性照片。
但搭乘海峽遊輪的這一段旅程,所見風光就很豐富精彩了,海面上遊艇與巨輪穿梭,海岸邊起伏山巒,星羅棋佈的高樓小屋,巍峨的王宮,清真寺,古老建築與現代建築交互錯落,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攝影題材,因此我拍了很多博斯普魯斯海峽風景照片。
海峽遊輪的出發登船碼頭,位在加拉達橋附近,
加拉達橋橫跨伊斯坦堡歐洲區的金角灣河口,總長度1600
英尺(490
公尺),是連接伊斯坦堡舊城區和新城區的主要橋樑。大橋的前身建於1845年,但因火災而毀於一旦,現在的加拉達橋是1992年竣工的新橋。
橋上,車流密集,橋上也是當地人釣魚的地方,橋兩邊滿滿的釣客和魚竿,在這裡我見到繁忙的交通和人們閑散的生活畫面,相映成趣。
橋下景觀餐廳,也是人聲鼎沸,我在伊斯坦堡的旅程中,曾安排在這裡享用海鮮餐,還算可口,據知餐廳使用的海產食材並不是出自本地的。
加拉達橋
加拉達橋附近的廣場
海峽觀光船
碼頭出發,魚貫登上海峽觀光船
(海峽觀光船下層內部)
我覺得上層的甲板,位在船尾兩旁的座椅才是最佳的賞景位置,因為遮蔽少,視野佳,海面和歐洲亞洲兩岸的風光,都能一覽無遺。
博斯普魯斯海峽遊船路線,從歐洲區的加拉達橋附近的渡輪碼頭出發,為了能觀賞沿岸的風光,遊船先是由偏歐洲側的海域航行,在第一座跨海大橋「「烈士大橋」下通過,繼續再航行,過了第二座跨海大橋「穆罕默德二世大橋」開始返航,這時轉為偏亞洲側的海域航行,這樣的航道規劃,歐洲和亞洲的兩岸風光,觀光遊客都能在比較近的距離觀賞與拍照。
在船上有機會感受到「左右兩眼同時分別觀賞歐洲和亞洲海岸風光」的難得旅遊體驗。照片左方是歐洲,右方是亞洲,中間的白色燈塔建築物,建於西元1110年的拜占庭帝國時期,當時是作為軍事觀測用途,現今的用途是燈塔與餐廳,白色高塔建築物,繼續見證千年前拜占庭帝國曾經的強盛。
博斯普魯斯海域,海面上見到各式各樣的船隻穿梭,
博斯普魯斯海域,也處處可以見到私人遊艇停泊在海岸邊。
這艘泊在碼頭的船隻,滿溢著泰式風情,超醒目吸睛,據說是海上餐廳,
海岸邊起伏山巒,星羅棋佈的高樓小屋,巍峨的王宮,清真寺,古老建築與現代建築交互錯落, 展現著土耳其的海岸風貌,
從海上看見位在歐洲側海岸傍的「朵瑪巴切皇宮」,興建完成於1856年。這裡是鄂圖曼帝國中末期的政治行政中心,共有6位蘇丹曾經住在該皇宮,創建土耳其共和國的國父暨首任總統凱默爾,在這裡度過晚年,
1938年11月10日在此皇宮內去世。
朵瑪巴切皇宮於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博斯普魯斯海峽迄今建有五條運輸通道,包括:跨越海面的高架大橋三座,以及海底隧道兩條,這些交通動脈,使歐亞大陸連成了一體,暢行無阻。
第1座跨海大橋是「博斯普魯斯大橋」,
這座懸索橋築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最窄處,全長1560公尺(5118英尺),最大跨度:1074公尺(3524英尺),寬度:33.4公尺(110英尺)分為6線車道,橋身離海面64公尺(210英尺),各種類型的船隻都可以從橋下通過。
這座跨海大橋是由日本的援助下興建,1973年10月30日正式通車,
2016年土耳其政府將此橋改名為「7月15日烈士大橋」,以紀念當年7月15日政變未遂事件,造成至少265人死亡和數千名群眾受傷的人。但「紀念傷痛」,不但不能「撫平傷痛」,更會刺激民眾「憶起傷痛」,因此大部分人仍習慣稱此橋的原名「博斯普魯斯大橋」或稱「第一博斯普魯斯大橋」。
第2座跨海大橋是「穆罕默德二世大橋」,
這座懸索橋築在博斯普魯斯大橋的北方5公里處的海域,在1988年3月7日建成,全長:1510公尺(4950英尺),寬度:39公尺(128英尺),最大跨度:1,090公尺(3,580英尺),橋身離海面也是64公尺(210英尺),各種類型的船隻都可以從橋下通過。
大橋命名來源於15世紀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他在21歲時,率領鄂圖曼帝國攻下幾乎不曾陷落的君士坦丁堡,威震歐亞。當時的那場戰爭,也有許多傳奇,包括當時最大的巨砲,路上行船等。
第3座跨海大橋是「蘇丹塞利姆大橋」,
通稱為「第三博斯普魯斯大橋」,位在穆罕默德二世大橋以北的海域,連接伊斯坦堡歐洲區Sarıyer和亞洲區貝伊科茲,在2016年8月26日建成,全長:2,164公尺(7,100英尺),寬度:58.4公尺(192英尺),最大跨度:1,408公尺(4,619英尺),有8條車道和2條鐵道線,是世界上最大的懸索橋之一。
塞利姆從1512年到1520年擔任鄂圖曼帝國的蘇丹,在位期間大力擴張鄂圖曼帝國的規模,在塞利姆統治的期間,帝國疆域整整增長了大約70%的領土,當他於1520年去世前夕,鄂圖曼帝國已成為占地149萬平方公里,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第1條海底隧道,「馬爾馬拉隧道」,
於2013年10月29日開通,這條海底鐵路隧道是根據附近的「馬爾馬拉海」而命名的,鐵路隧道,在超過55公尺水深的海底,有1.4公里位於水下,為同類隧道中最深海底隧道。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第2條海底隧道,「歐亞隧道」,
這條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下面,連接歐亞大陸的海底公路隧道,於2016年12月22日開通,長約5.4公里,分上下兩層單向行駛,過往車輛僅限小轎車和麵包車,
博斯普魯斯海峽在增加了這5條運輸通道之後,如今土耳其人穿越海峽兩岸時,只能依賴船隻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已成歷史往事了,交通便利是城市發展的要素之一,伊斯坦堡這座歷史古城,也因能夠與時俱進的交通建設,繼續繁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