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日治時期神社建築,樣貌僅遭到小範圍改造的桃園忠烈祠】

在台灣有個很特別的現象,中華民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選擇日治時代的「神社」作為「忠烈祠」的場地,以祭祀為民為國捐軀的烈士和義士,

例如:

--臺北忠烈祠(圓山忠烈祠),原址是「台灣護國神社」,

--基隆市忠烈祠,原址是「基隆神社」,

--新北市忠烈祠,原址是「淡水神社

--桃園市忠烈祠原址是桃園神社」,

--苗栗縣忠烈祠,原址是苗栗神社

--臺中市忠烈祠,原址是「台中神社」,

--嘉義市忠烈祠,原址是「嘉義神社」,

--臺南市忠烈祠原址是「臺南神社」,

--高雄市忠烈祠,原址是「高雄神社

--宜蘭縣忠烈祠,原址是「宜蘭神社」,

--花蓮縣忠烈祠,原址是「花蓮港神社」,….

 政府之選擇日本的「神社」作為「忠烈祠」安放追悼我國的忠魂,尚查不到有關的文獻記載理由為何

因為廟宇地點會通常會是風水寶地?

或是出於報復洩憤的心態,敵方在這裡是奉祀神明,我方偏就把忠烈亡魂安放在這裡取而代之?

 二戰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臺灣許多忠烈祠初期仍保留日本神社大部分原貌,直到1966年頒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綱要》後,許多日式建築紛紛被改建成了中華風格的樣貌,全台各地的忠烈祠大多被改建成中國北方宮殿式樣,僅剩桃園忠烈祠迄今除了鳥居曾被開刀改造之外其餘的建物與文物還維持著日本神社的原貌,場域中還存鳥居、社務所、狛犬、石燈籠、銅馬、拜殿、主殿,等神社元素成為珍貴的時代見證,命名「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市定古蹟)



桃園忠烈祠入口處的石碑,碑上刻的文字是「桃園縣忠烈祠」,

2012年已審查通過縣市合併為「桃園市」,升格成為「直轄市」,為何不在這次修繕工程中,同時把這座石碑正名改成「桃園市忠烈祠」,令人不解,


由入口處的階梯上行,通往忠烈祠的直路,是原來神社元素中的「參道(參拜者走的道路)」,參道兩旁有石燈籠,路中設置的牌坊是「鳥居」,在神社元素中這座牌坊是「人界」與「神界」的區分點,

但桃園神社現存的鳥居,和一般神社的鳥居長得不太一樣,原因是戰後的時代,「去除日本意象」是國民政府的統治政策,因此在政權轉移之際,把鳥居「开」上方的橫梁拆除,而呈現「雙十國慶」的意象,這樣的改造,比起當時把其他神社的「日式建築徹底拆除」改建成「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算是手下留情的小手術了,但也留下了這道歷史的疤痕。



參道兩旁不同造型的「石燈籠」 

位於參道的左側的青銅屋頂的涼亭建物,保有日本原味的古樸感,這裡是神社元素中的「手水舍」,信眾在進寺廟之前,先在此洗手、漱口,象徵先清除汙穢,潔淨身心,才可拜神的謙卑虔誠,原始的規矩是需要用清水洗淨全身的,後來演變簡化為淨身方式只是洗手、漱口。


位於參道右側的木造建物群,是桃園神社的「社務所」,社務所是提供神職人員處理日常事務與休息的空間,如今大多在台灣的神社社務所遺蹟功能已被轉型為其他用途,桃園神社的社務所主建物,成為忠烈祠辦公室兼遊客服務中心。




主建物為典型日本廟宇建築的仿唐風格門簷,十分典雅。



守護在社務所附近的青銅鑄馬,也是桃園神社的重要文物,

「神馬」是神明在人間與神界往返的坐騎,所以是神社的設施元素之一,其腹部繫布,布上有皇室菊花紋或神社的社徽,這是「神馬」造型的特點,台灣在改朝換代後,昨日的是,成為今日的非,無論是人像還是馬像,往往遭到懷有高度敵意自認是被壓迫的人加以破壞洩恨, 或被砍頭,或部分毀損或被潑漆,這裡的神馬能安然無恙,屬很難得的狀態

參道中段的石階梯旁,有一對石獅造型的「狛犬」,牠們是守護神靈的神獸,


爬上石階 抵達有一中門懸掛著一古樸匾額,寫著「國魂」兩字,不同於寫四個字的一般匾額,


由於「國魂(くにたま)」是神道的觀念之一,而日治時期的臺灣的神社,祭拜神祉大多為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以我很好奇這塊匾額與神社是否有某種關聯性,特別觀察匾額上的資訊線索,匾額上的日期很清楚是「中華民國四十年八月」,但「國魂」兩字之後的文字內容和提字人的頭銜與姓名都已模糊不清,中華民國四十年,這裡已經成為「忠烈祠」多年了,顯然匾額並不是日治時期的桃園神社遺留文物,「國魂」二字是追悼我國的忠魂的字詞,與日本神社的開拓三神無關。


中門的後方懸掛著另一面古樸匾額,寫著「萬古綱常」四字,牌匾的日期以及提字人的頭銜與姓名都已模糊不清,但文字內容也顯然與日本神社無關,也不是日治時期的桃園神社遺留文物。

桃園神社的「瑞垣」與「透塀」,參道中門的四週木圍牆,稱為「瑞垣」,也是「人界」與「神界」的區分「結界」,「瑞垣」上的所設的漏窗稱為「透塀」,這些設施適當的隱蔽神殿,護衛神祇的隱私。



穿過中門,裡面的木造建築,建築前部是供一般信眾參拜的「拜殿」,建築後部是安置神位的「本殿」,



因為有規定進入木造建築內「不准拍照攝影」,所以我只拍到木造建築的前面景觀,內部情況憑記憶予以記錄和介紹,建築前部「拜殿」的左方偏殿,供有數量不多的烈士英魂的牌位,顯然要能進入忠烈祠被祭祀的資格門檻很高,成立桃園忠烈祠,迄今歷經七十餘年,才僅有十餘個牌位,另外牌位前側,保留著神社的「賽錢箱 」,看見這種景象,覺得不倫不類,很不莊嚴,忠烈祠是供奉先烈的殿堂,但是沒供奉在建築的後方正殿,感覺他們的地位並不是這棟建物的正主,先烈沒有應得的待遇。

過了「拜殿」,後方的「本殿」, 內部十分典雅,讓人有置身於日本境內的古寺廟的氛圍。

【觀後感想】

雖然這處國家三級古蹟(市定古蹟)」是「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我曾到過台灣南北各地大部分的忠烈祠,以佈置格局的莊嚴,和懷緬先烈的氛圍作比較,我感覺「桃園忠烈祠」是台灣「忠烈祠」排名的末位,但以日本神社保存的完善程度,在台灣的排名則屬於名列前茅。

「忠烈祠」和「文化園區」是兩種不同的內涵與概念,「忠烈祠」是莊嚴的祭祀聖地,「文化園區」是親民歡樂的觀光勝地,本質是抵觸的,應擇一定位,才不會互扯後腿,如果「日本神社的景觀」有助於桃園市的觀光資源開拓,那就明確定位為單純的觀光場所,「忠烈祠」另擇地搬遷,讓烈士可以有尊嚴的被懷緬追念,而神社的「拜殿」和「本殿」的特殊景觀也可以開放一般民眾拍照打卡,婚紗照等商業拍攝還可以收取費用,補貼園區維護的開銷。

這裡的木造建物很典雅精美,我覺得如果能有櫻花、楓樹種植搭配,會美上加美,讓此地一年四季呈現不同的景色與風情,不用出國,來桃園就有和日本相同的景觀,遊客如織的畫面,映入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