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位於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會口的關渡平原坡地,自古以來,關渡即是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同時這個濕地也盛產「水筆仔(紅樹科植物)」,被列入生態保護區,因而關渡這個地域,往往被誤認是新北市淡水區的轄地,其實關渡是台北市北投區的轄屬。
◎淡水紅樹林生態保護區範圍相當廣闊,從竹圍到鶯歌的河岸皆為保護區的範圍,「關渡」只是其中之一段。
畢竟是以「藝術」為專長的大學,台北藝術大學由聯外道路至校園,整個環境確實是都比其他大學環境多了些藝術氛圍,來此賞景和享受藝術饗宴,滿讚的。
★彌漫藝術風味的道路景觀,很獨特~~
位於關渡國小附近的「學園路」,是通往「台北藝術大學」以及「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兩間大學校區的聯外道路。從學園路的入口開始,道路兩旁水土保護牆面上,佈置了許多裝置藝術,人行道的毛玻璃燈箱上也有不同書法的詩文,沿途就已先預告來客:由此開始逐漸進入「藝術境地」,藝術小菜將藝術饗宴的氛圍加以醞釀。
進入了「北藝大」校區後,12米寬的緩坡地形大道地面,會見到多處用白色線條畫出不同的圖形:包括:圓渦狀、鋸齒折線狀、波浪狀…,原來,這是藝術家別出心裁,對陡坡道路設計的「減速」提示標線呢,很有創意!很醒目!很另類!
「北藝大」校區,沿途的公車招呼站的站牌,上方也都設有不同的裝置藝術…
★校舍順應地形而建,建築層次變化地景觀,美不勝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舍,有別於其他平地校園建築景觀,順應著校園的緩坡地形走向,階梯通道,建物的天際線,呈現出不同層次的變化感,由名建築師李祖原所設計的紅磚、灰牆校舍,建物風韻少了前衛,卻是多了靈氣,因樸實、古典而更具耐看性,來此觀賞校園的建築景觀,意外的驚艷。
圖書館
藝術大道,是貫穿戲劇系、音樂系及舞蹈系的一條大路
校舍周邊也佈置了許多小型裝置藝術品
活動中心的光廊,600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酒甕,來自台灣菸酒公司樹林酒廠,因應都市計畫進行遷廠,於是在美術系張子隆老師的設計下,巧妙地成為校園的一處亮點。
穿過光廊,就是實木搭建的水畔舞台和荷花池,目前正是荷花季節,在此可以近距離的賞荷~~
關渡美術館
2005年春天隆重開幕的關渡美術館,依山而建,是台灣第一所位於大學校園內的美術館。建築物的屋頂加上裝飾的線條,似山巒、若雲海,頗具國畫的意境。
北藝大的關渡美術館,建物為地下二層,地上四層,包含九個展覽廳,室內、室外展覽空間相加起來,共有720坪,面積不很大,但很寬敞舒適,內部格局跳脫傳統的對稱比例制約,靈活運用不對稱的設計風格,讓美術館的參觀動線充滿趣味性。
關渡美術館為「免費」參觀。目前的展出--韓、台、中三個地區藝術家的作品:金植龍的《永恆與界限》、董振平的《LIMBO懸念‧鄰薄獄》、陳文驥的《陳文驥作品˙臺北展》。
金植龍的《永恆與界限》
董振平的《LIMBO懸念‧鄰薄獄》
陳文驥的《陳文驥作品˙臺北展》
★校園內除了風格獨特之建築物,各式各樣的藝術裝置遍佈在校園各處~~
李再鈐的作品《無上有 0與1》,創作於2008年,作品外圈由紅色幾何三角柱組構而成「0」,中間空的部份是「1」,藉此闡述「無中生有」的概念。0與1就是萬物的變化,也是最原始的元素或數字,由此可以無限的延續,無限的擴大。
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即,「無」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天地形成的根源,「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而「有」生於「無」。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更高的有,更高的有還不能夠滿足,窮盡一切「有」,然後提升到「無」。與數學上取極限的概念有些相近,追求那最高的真相。
李再鈐的作品風格,以紅色為主體創作出看似簡潔,卻內含哲理,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在1983年底北美館開幕時所展出的大型幾何結構雕塑《低限的無限》。作品將三角柱加以彎曲,使觀眾經過時可以看見不同的面貌。但該作品在1985年因有觀眾投書表示看起來像一顆紅星,為「匪」宣傳,李再鈐雖沒被抓去吃牢飯,但作品遭館方擅自改漆成銀色。後來在藝文界和輿論撻伐下,才得以恢復本色。
作品《帶祿獸》,創作者:劉時棟,創作年代:2005年。
創作概念來自於一般人對交通工具的看法,僅只是車子取代人類的腳,改變了生活的移動速度和空間,但是如果有一天車子自己長了腳,卻無法行走,那會是什麼樣的景觀? 因而讓車子擬態加了獸腳,變得車子不再是車子,讓速度也不是速度,「路」又與「祿」同音,走出去的也不只是道路,還能招來財祿,納福祈安。
前方作品名《ponny小馬》,創作年代:2001年,後方作品名《迴旋穿透─参貳伍》,創作年代:1998年,2件作品的創作者都是董振平。因兩者皆具有「旋轉」的意象,刻意佈置在同一場所。
《ponny小馬》造型上使用旋轉木馬的概念,具有童真可愛的感覺。
《迴旋穿透─参貳伍》原為北投捷運站公共藝術所製作,合約到期後轉放至台北藝術大學校內。由於作者看見台灣種種亂象,對於社會現況的不滿與氣憤的感受,轉化成這件另類的作品,作品原本的設定是可以人工方式使它轉動,後來因安全考量將轉動裝置拆除。
舞蹈廳入口牆,有兩幅充滿童趣的陶瓷作品,創作者:趙國宗,(曾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院長),創作年代:2002年
作品名《舞獅》
獅為百獸之王,有避邪祈福,顯現榮耀顯達,表現節慶遊行時各式各樣的活動,主圖以斜線構圖,呈現舞獅的張力與熱鬧。
作品名《表演》
兒童人物頂天立地,雙手張開擁抱世界,手握風車,預寓遊戲與活力,頭頂公雞象徵陽光與朝氣,守護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
作品名《花貓花狗看花去》,創作者:洪易,創作年代:2005年
人比花香、人比花美、人比花嬌,當人在描繪美麗的事物時,總以花來形容。藝術家拓展了花的想像性,將花貓和花狗轉變成美麗的貓、美麗的狗去看花了。讓人們從花的角度去發現,只要心中有花,一切將會有所不同~~
作品名《中央睪丸(搞玩)》,創作者:董振平 ,創作年代:2004年
藝術家常在作品中大玩文字遊戲,此作品即為典型的代表作,可以看出「中、央」二字合成為作品的主軸,文字結合馬的造型,垂釣的廢棄輪胎象徵公馬的生殖器,讓觀眾玩弄擺動。使用「睪丸→搞玩」諧音作為作品名稱,充分展現藝術家幽默愛搞怪的一面。
作品置放再在圖書館前,諷刺當代政治現況,政客們總愛搞一些小把戲愚弄人民,藝術家藉此作品向政客開了一個大玩笑!中央睪丸→中央搞著玩~~
作者本人沒有宗教信仰,卻關注宗教在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和窒礙,進而藉創作引喻挑戰宗教的權威和批判;他從佛教經典中擷取靈感,刻畫怪異的神佛面貌,創造出一系列融合了「神佛」與「妖魔」的特殊造像,讓人思考在「陰陽、邪正是對立?仰或一體?」,開拓現代雕塑的多元形式和深邃語彙。
《難佛》雕塑,高3公尺、寬2公尺多的紅色花崗岩趺坐裸佛像石雕,右手做施與願印、左手緊握一由雕像陰部伸出的蜷曲蟠龍,下方座騎為蟾形獸面,以白色大理石雕成。
施與願印的手勢,在宗教傳統是代表神格的象徵符號;而緊握的蟠龍回首仰視神像面容,像的俯視雙眼眼光投向立於前面的觀者,當觀者平視時,視點又回到蟠龍的位置,藉以影射祈求者有求必應的心理需求屬性。
座騎的造型以膨脹的蟾形所形成張力上的威脅感與緊迫性,造成面對者的心理壓力,使得祈願處於正視不可輕忽的狀態;盤坐像與渾厚的座騎,整體上形成金字塔狀的穩定與加增仰視時的崇高感。
在校園各處,還有很多沒有說明標示,也未能考證的景觀作品,反正我到北藝大是賞景,又不是來「應考」,看到這類景觀作品,感覺像什麼就是什麼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