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新北淡水新增了免費參觀的日式風情景點--多田榮吉故居】



台灣歷經了西班牙人、荷蘭人、中國明清朝廷、日本人的統治,加上清咸豐八年簽訂《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來台開埠,新北市的「淡水」早期曾經是重要的港口,淡水地區迄今仍存留了許多狀態完好的古老建築物,不同時代所建造建築物具有那個時代統治者的原鄉風格,這些不同風格的建築物,見證台灣過往的歷史



台灣在歷代眾多的統治者中,由於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依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自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呈遞降書,台灣繳還給中華民國,結束了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日治時代」。



在日治時代,日本政府訂立了『臺灣家屋建築規則』,許多西方新風格的樓房新建物逐漸取代了傳統閩南風格建築,磚石結構建物居多,至於日本原鄉和式風格木造建物,當時主要是由日渡台者的居宅,木造建物的壽命不如磚石結構建物,迄今在台灣留存的木造古老建築,已日漸稀少。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是少數目前仍維持狀態良好的日本和式風格木造建物,此處是全淡水、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多田榮吉擔任過「淡水街協議會會員(等同現今地方議會的議員)、「淡水街長」(等同現今的鎮長),由於建築物不僅代表了那個時代臺灣自來水事業發展的時代意義,也見證了淡水行政體制變遷的歷程2005421日公告成為縣定古蹟直至201410月才進行修繕工程20167月起對外開放免費參觀。



「淡水街」是日治時期因1920(日本大正九年)廢「臺北廳」改制「臺北州」後,原「臺北廳淡水支廳」改為「臺北州淡水郡」,才有的行政區,

19201945間,歷任淡水街長共有七任,前期的三任街長,都是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士出任,之後自第四任至最後的第七任才是由日本渡台的人士出任
 

多田榮吉在1930(昭和53月,被任命為淡水街第四任街長,是淡水街中七任街長中唯一因「商而優則仕」的地方首長。當時他已66歲,雖然他是首位擔任淡水街長的日本渡台人士,但並不是唯一擔任淡水街長的日本渡台人士。街長任期雖然是四年一任,他卻在1933(昭和8年)9月,提早半年提出辭職,擔任「淡水街長」只有三年半,倒是他自1920(大正956歲開始擔任第一屆淡水街協議會會員(地方議會的議員),並連任五屆至76歲,達20年之久,是所有淡水街協議會會員最長久者。稱多田榮吉為「淡水街協議會資深議員」比「淡水街長」更加適宜。


「街協議會」的組織功能只是街長之諮詢或輔助機關,但協議會提出意見供街庄長參考,必須先達成內部決議,而決議過程是一種嚴格的要求的訓練,如議事過程、開會形式、議長及議員責任、各種注意事項等,都在嚴格規範下進行。最重要者,街庄內代表齊聚一堂,學習以行政區的觀點依法議事。對日治時期而言,成立「街協議會」是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多田榮吉1864(元治元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多田家族在神戶歷代為知名地主,其祖父時代更擁有廣闊的土地與財產。多田榮吉深受其家族的影響,終生為社會公益而努力,被認為是日治時代來臺灣的企業家中,「以服務公共事務為樂者」的極少數。

多田榮吉1897(明治30年),當時33歲,由日本渡海來臺,在臺北榮町(今衡陽路)石黑商會處,設立「千代田商會」,開始從事電氣器材的販賣。

他在1905(明治38年),當年41歲時遷居淡水,首先擔任淡水稅關的酒保,也就是販賣酒的人,獨家經銷權台灣東京麥酒株式會社的產品,這是他和淡水結緣的開始,從此一帆風順。

1920(大正9年)10月,56被推薦為帝國在鄉軍人分會名譽會員。同年,擔任第一屆淡水街協議會會員,並連任五屆,直到1940(昭和15)止,76是所有水街協議會會員最長久者。

1930(昭和5年),66歲的他被任命為第四任淡水街長1933(昭和8年),被推薦為淡水商工會顧問,同時依願提前辭免淡水街長,另兼任勸業港灣調查社會事業委員,亦曾被任命為臺北州畜產會特別議員、臺北州稅務課所轄郡部所得調查委員。

1940(昭和153月,擔任保證責任淡水建築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的組合長。另外他也在今中正路新店街經營度量衡器材專賣。

1945日本戰敗後,多田一家也被遣返日本神戶,此時多田榮吉已81據云晚年返回日本後鬱鬱寡歡,未再與其他住過淡水的日本人連繫,也查不到有關他何時離世的信息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這棟屋齡迄今81年的建築,建於1937(日昭和12)建屋當時,多田榮吉已73,直到1945日本戰敗後,多田一家被遣返日本神戶,多田榮吉僅在這建築居住了8,畢竟這棟建築不是多田榮吉的出生地、長居地、終了地,僅是他一生中屬於較短暫的曾經居宅,如果稱為故居」我認為頗為牽強,不是很適宜,「故居」一般是指這個已過世之人的「老家」,或他長期居住的住所。

 多田榮吉故居面對淡水河出海口與觀音山,有良好的眺望視野,場域範圍約100坪,木造建物約30多坪,未加入西洋式「洋館」的空間,

木造建物空間配置包含了:車寄、玄關、取次、前緣側(前陽台)、座敷(客廳)、床の間、床脇、次の間、後緣側、茶の間(用餐空間)、台所(廚房)、廊下、風呂(浴室)、寢所、便所、押入(壁櫃)..等功能屬於標準的日式木造官舍形式

雖然坪數不算大,但是空間的隔間是用拉門予以區隔,很方便依功能需要,隨意調配空間大小,通透空間讓人不會感覺到空間的狹隘拘束。





在建物內、外部,都能遠眺淡水河出海口與觀音山




建築周邊有庭院、造景水池、蒼鬱的樹木,這裡滿溢著濃厚的日本風情,很適合來此拍照打卡,


建物前部

建物後部





由於這處景點位在高地窄巷內,周邊無停車地空間,因此搭乘公車或徒步來此較為適宜。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施乾家族以「使台灣的乞丐絕跡」為畢生志業,捨富助丐的傳奇】


因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自1895年開始轉由日本統治,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呈遞降書,台灣繳還給中華民國,結束了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日治時代」。



日治時代最特立獨行,能彰顯台灣之仗義精神者,劫富濟貧義賊廖添丁可謂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但捨富助丐的人道主義實踐家--施乾,知其者可能就甚微了。



在淡水的中山路旁,有座施乾石雕頭像與馬賽克牆面的景觀,讓世人知曉施乾先生與其日籍夫人清水照子的終生義行。



施乾先生石雕頭像座,鑲嵌一面銅牌



銅牌書述:
「施乾
1899-1944
施乾淡水人,僅享四十六年的生命中,以其悲憫之心許下弘願,為孤苦人群奉現一生,留下一個慈善的結晶﹝愛愛院﹞,原配謝惜、繼室清水照子均為戮力同心的賢內助,施氏功德將永垂不朽。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台北縣政府為鄉里人傑塑像 張子隆謹製)

木棧道旁,設有施乾的生平簡介,




1899 明治327月出生於滬尾米市街(今台北縣淡水鎮清水街146)

1912 自滬尾公學校畢業(現今的淡水國小)

1917 以優異成績自總督府工業講習所畢業(現今的台北科技大學)

1919進入日本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擔任技士。

1922 在台北市艋舺區綠町購地,創建了乞丐收容所愛愛寮(現今為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

1925 印行《乞食撲滅論》、《乞丐社會的生活》等著作。

1932元配謝惜女士去世

1934 在京都和日本女子清水照子結婚。

1944 以高血壓病發逝世。
繼室清水照子在2010129日逝世前,她終其一生秉承亡夫遺志,將愛愛寮的義行繼續發揚。


我意外獲悉了淡水居然有「施乾」這位傳奇人物和其偉大的義行,也很遺憾2015年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舉辦「淡水傳奇人物」系列活動,是由傳教士馬偕、歌手張雨生、清朝總督劉銘傳,歌手周杰倫、醫師杜聰明、前總統李登輝等古今人物獲選為「淡水傳奇人物」前6名,而具備悲憫胸懷的慈善家--施乾,居然是被忽視未受青睞。

施乾於1919年開始在臺灣總督府上班,當時才20歲的他,受命調查艋舺地區乞丐生活狀況。斯時他開始接觸聚集在龍山寺一帶的大量乞丐,看見殖民統治下困苦無依的乞丐同胞的生活情況,油然生起惻隱之心,便自掏腰包醫治患病的乞丐並教導其兒女讀書。

1922年,當時才23歲的他為了能更深入的幫助乞丐,他以自己的積蓄加上向親友募得的物資創辦「愛愛寮」,並前往各地招集乞丐前來;他不僅幫助他們洗淨身體,給予充足飲食,更教導他們可以用以謀生的一技之長。隨後,為了全心投入,他辭去了在總督府的職務。這時黃金年華的他剛甫新婚,居然決然放棄了世人欽羨的職位與優渥的薪水,投入慈善事業,而且是為了社會邊緣人「乞丐」設置救濟收容所,這需要具備無上的悲憫胸懷和莫大的勇氣!



為何乞丐收容所取名為「愛愛寮」?原來那時乞丐,他們聚集的地方民間俗稱「鴨仔寮」,施乾的『愛愛寮』除了在台語的諧音上與『鴨仔寮』一樣,還另有更深一層含意,他希望大家能更愛自己也愛別人。施乾希望透過關懷與教育,使台灣的乞丐絕跡。

「愛愛寮」當時是在荒郊野外竹林中,以相當克難的方式搭建的棚子。愛愛寮像個大家庭,施乾及母親、妻兒都和收容的乞丐生活在一起,施乾的主張是,若要幫助乞丐,本身就應該過跟他們同水準的生活,真正親身融入才能真實體會。

「愛愛寮」也像一間特殊教育學校,這裡不僅照料乞丐生活,為了幫助乞丐重建人生。施乾對這些人很關心,也很嚴厲,急切地希望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讓他們轉變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他研究乞丐的成因與解決之道,寫成《乞食的社會生活》」、《「乞食撲滅論》等書,於1925年 印行。

施乾在《乞丐撲滅論》裡闡述他的理想:「我願自始至終以如此熱情勇往邁進……我深知利己之極必將變成利他,利他的徹底將成為利己之理……只有如此,所有貧民、乞丐將被溫暖的手所救濟……在我們面前將展現從黑暗的、絕望的、不可有的社會,轉移到更光明、更有希望、可有的社會。」他希望透過關懷與教育,使台灣的乞丐絕跡。

施乾終身以行動實踐理想,施乾除了親自為乞丐洗刷污黑的身體、理髮、捉蝨、資助病者就醫;除了照顧他們三餐與生活起居外,施乾並教育他們或送他們的小孩去上學,改變他們的不良生活習慣,教他們種菜、養豬、製作豆腐、編草帽及各種手工技藝,培養自主謀生能力,讓他們未來用雙手養活自己,可以活得有尊嚴。

愛愛寮剛收容進來的乞丐,基本全是髒臭不堪,而且大部分都不願接受別人的照顧,其中有些因吸食嗎啡而淪為乞丐,吸毒者在毒癮發作時會產生暴力行為,收容二百多位乞丐,照料他們生活,改變他們人生,需要龐大的經費、愛心、毅力。

施乾之義行,曾得日本文豪菊池寬撰文報導而廣為日人所知,1928年施乾以貴賓身份應邀參加天皇就位大典,並獲頒宮內省御下賞金。

1932年元配謝惜女士去世,1934年施乾在京都和日本女子清水照子結婚。清水照子是一位千金大小姐,家境富裕。經過一段時日交往,深為施乾悲天憫人的崇高胸懷吸引,不顧家人強烈反對,在京都賀茂神社與施乾完婚締結連理,離開日本前來台北,那年照子24歲、施乾35歲。夫唱婦隨,千金大小姐開始和收容的乞丐在一起生活,努力地實踐施乾的理想。

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台灣進入「戰時體制」,物質匱乏,愛愛寮這個私人經營的慈善事業維持更加困難,施乾先生必須時常出外募款、籌錢,或協助公家的事情,夫人照子女士就得負起照顧全院的責任。她典當白金婚戒和服以為院民換取米糧

就在二戰結束前,1944年,施乾去世了。1945年結束二戰,日本投降,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對「愛愛寮」沒有興趣,任其自生自滅。清水照子女士一度曾考慮回日本,然而不忍心看二百多個收容院民再度淪為乞丐,最後終於決心歸化為「台灣人」,改名「施照子」並入中華民國國籍,繼續施乾的志業。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1947年頒布法規,愛愛寮遵照法規改名「財團法人臺北愛愛院」,院務由單純的「收容乞丐」轉型為「育幼、習藝、殘疾教養、安老」的多元社福機構。

照子女士成為「台灣人」之後,直到過世前仍只能以日語與簡單的臺灣話與他人溝通。她終其一生,信奉基督,堅持「愛愛寮」的志業,不接受表揚,且幾乎不出席領獎,也很少接受媒體採訪

雖然日本、台灣多年來也有不少要褒獎照子女士的計劃,但是她對所有的褒獎向來都婉謝。對講究公關行銷的現代慈善事業而言,如果她願意受獎、接受公開表揚,對提高知名度、爭取支持是相當有助益的,特別是對愛愛院這樣缺乏龐大財力的私立機構。但是照子女士基於日本女性的謙卑、及基督徒「左手所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的精神,始終堅持著不接受表揚。這樣的態度,如同施乾當年拋棄了世人艷羨的職位與優渥的薪水,投入慈善事業,創辦愛愛寮,夫妻都是濁世清流,非常難能可貴。

有錢、有能力去投資社會救濟事業創建,實踐大愛的團體或個人,都值得崇敬,而施乾,早在96年前,為了「使台灣的乞丐絕跡」的理想,不僅放棄了世人欽羨的職位與優渥的薪水,為了幫助乞丐重建人生,以個人單薄之力,成立了乞丐收容所,更特別的是他和家人都親身與收容的乞丐生活在一起,施乾過世之後,妻子兒女仍繼承其遺志,持續慈善志業,這樣悲憫天人的家族,以「偉大」這個字詞形容都不過分,台灣人不應遺忘施乾家族的義行。

如果未來還有「淡水傳奇人物」或「台灣傳奇人物」的選拔,期盼施乾這位捨富助丐的「台灣之光」人物,能受到評選者的關注。真正愛台灣的家族,應該要受到台灣人的肯定,這才是一個有「是非公義」的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