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經了西班牙人、荷蘭人、中國明清朝廷、日本人的統治,加上清咸豐八年簽訂《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來台開埠,新北市的「淡水」早期曾經是重要的港口,淡水地區迄今仍存留了許多狀態完好的古老建築物,不同時代所建造建築物具有那個時代統治者的原鄉風格,這些不同風格的建築物,見證台灣過往的歷史
台灣在歷代眾多的統治者中,由於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依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自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呈遞降書,台灣繳還給中華民國,結束了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日治時代」。
在日治時代,日本政府訂立了『臺灣家屋建築規則』,許多西方新風格的樓房新建物逐漸取代了傳統閩南風格建築,磚石結構建物居多,至於日本原鄉和式風格木造建物,當時主要是由日渡台者的居宅,木造建物的壽命不如磚石結構建物,迄今在台灣留存的木造古老建築,已日漸稀少。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是少數目前仍維持狀態良好的日本和式風格木造建物,此處是全淡水、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多田榮吉擔任過「淡水街協議會會員」(等同現今地方議會的議員)、「淡水街長」(等同現今的鎮長),由於建築物不僅代表了那個時代臺灣自來水事業發展的時代意義,也見證了淡水行政體制變遷的歷程,於2005年4月21日公告成為「縣定古蹟」,直至2014年10月才進行修繕工程,2016年7月起對外開放免費參觀。
「淡水街」是日治時期因1920年(日本大正九年)廢「臺北廳」改制「臺北州」後,原「臺北廳淡水支廳」改為「臺北州淡水郡」,才有的行政區,
1920年至1945年間,歷任「淡水街長」共有七任,前期的三任「街長」,都是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士出任,之後自第四任至最後的第七任才是由日本渡台的人士出任。
多田榮吉在1930年(昭和5)3月,被任命為淡水街第四任街長,是淡水街中七任街長中唯一因「商而優則仕」的地方首長。當時他已66歲,雖然他是首位擔任淡水街長的日本渡台人士,但並不是唯一擔任淡水街長的日本渡台人士。街長任期雖然是四年一任,他卻在1933年(昭和8年)9月,提早半年提出辭職,擔任「淡水街長」只有三年半,倒是他自1920年(大正9)56歲開始擔任第一屆淡水街協議會會員(地方議會的議員),並連任五屆至76歲,達20年之久,是所有淡水街協議會會員最長久者。稱多田榮吉為「淡水街協議會資深議員」比「淡水街長」更加適宜。
「街協議會」的組織功能,只是街長之諮詢或輔助機關,但協議會提出意見供街庄長參考,必須先達成內部決議,而決議過程是一種嚴格的要求的訓練,如議事過程、開會形式、議長及議員責任、各種注意事項等,都在嚴格規範下進行。最重要者,街庄內代表齊聚一堂,學習以「行政區的觀點」依法議事。對日治時期而言,成立「街協議會」是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多田榮吉於1864年(元治元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多田家族在神戶歷代為知名地主,其祖父時代更擁有廣闊的土地與財產。多田榮吉深受其家族的影響,終生為社會公益而努力,被認為是日治時代來臺灣的企業家中,「以服務公共事務為樂者」的極少數。
多田榮吉於1897年(明治30年),當時33歲,由日本渡海來臺,在臺北榮町(今衡陽路)石黑商會處,設立「千代田商會」,開始從事電氣器材的販賣。
1920年(大正9年)10月,56歲,被推薦為帝國在鄉軍人分會名譽會員。同年,擔任第一屆淡水街協議會會員,並連任五屆,直到1940年(昭和15)止,76歲,是所有淡水街協議會會員最長久者。
1930年(昭和5年),66歲的他被任命為第四任淡水街長,1933年(昭和8年),被推薦為淡水商工會顧問,同時依願提前辭免淡水街長,另兼任勸業港灣調查社會事業委員,亦曾被任命為臺北州畜產會特別議員、臺北州稅務課所轄郡部所得調查委員。
1940年(昭和15)3月,擔任保證責任淡水建築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的組合長。另外他也在今中正路的新店街經營度量衡器材專賣。
1945年日本戰敗後,多田一家也被遣返日本神戶,此時多田榮吉已81歲,據云晚年返回日本後鬱鬱寡歡,未再與其他住過淡水的日本人連繫,也查不到有關他何時離世的信息。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這棟屋齡迄今81年的建築,建於1937年(日昭和12年),建屋當時,多田榮吉已73歲,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後,多田一家被遣返日本神戶,多田榮吉僅在這建築居住了8年,畢竟這棟建築不是多田榮吉的出生地、長居地、終了地,僅是他一生中屬於較短暫的曾經居宅,如果稱為「故居」我認為頗為牽強,不是很適宜,「故居」一般是指這個已過世之人的「老家」,或他長期居住的住所。
多田榮吉故居面對淡水河出海口與觀音山,有良好的眺望視野,場域範圍約100坪,木造建物約30多坪,未加入西洋式「洋館」的空間,
木造建物空間配置包含了:車寄、玄關、取次、前緣側(前陽台)、座敷(客廳)、床の間、床脇、次の間、後緣側、茶の間(用餐空間)、台所(廚房)、廊下、風呂(浴室)、寢所、便所、押入(壁櫃)..等功能。屬於標準的日式木造官舍形式,
雖然坪數不算大,但是空間的隔間是用拉門予以區隔,很方便依功能需要,隨意調配空間大小,通透空間讓人不會感覺到空間的狹隘拘束。
在建物內、外部,都能遠眺淡水河出海口與觀音山,
建築周邊有庭院、造景水池、蒼鬱的樹木,這裡滿溢著濃厚的日本風情,很適合來此拍照打卡,
建物前部
建物後部
由於這處景點位在高地窄巷內,周邊無停車地空間,因此搭乘公車或徒步來此較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