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施乾家族以「使台灣的乞丐絕跡」為畢生志業,捨富助丐的傳奇】


因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自1895年開始轉由日本統治,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呈遞降書,台灣繳還給中華民國,結束了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日治時代」。



日治時代最特立獨行,能彰顯台灣之仗義精神者,劫富濟貧義賊廖添丁可謂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但捨富助丐的人道主義實踐家--施乾,知其者可能就甚微了。



在淡水的中山路旁,有座施乾石雕頭像與馬賽克牆面的景觀,讓世人知曉施乾先生與其日籍夫人清水照子的終生義行。



施乾先生石雕頭像座,鑲嵌一面銅牌



銅牌書述:
「施乾
1899-1944
施乾淡水人,僅享四十六年的生命中,以其悲憫之心許下弘願,為孤苦人群奉現一生,留下一個慈善的結晶﹝愛愛院﹞,原配謝惜、繼室清水照子均為戮力同心的賢內助,施氏功德將永垂不朽。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台北縣政府為鄉里人傑塑像 張子隆謹製)

木棧道旁,設有施乾的生平簡介,




1899 明治327月出生於滬尾米市街(今台北縣淡水鎮清水街146)

1912 自滬尾公學校畢業(現今的淡水國小)

1917 以優異成績自總督府工業講習所畢業(現今的台北科技大學)

1919進入日本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擔任技士。

1922 在台北市艋舺區綠町購地,創建了乞丐收容所愛愛寮(現今為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

1925 印行《乞食撲滅論》、《乞丐社會的生活》等著作。

1932元配謝惜女士去世

1934 在京都和日本女子清水照子結婚。

1944 以高血壓病發逝世。
繼室清水照子在2010129日逝世前,她終其一生秉承亡夫遺志,將愛愛寮的義行繼續發揚。


我意外獲悉了淡水居然有「施乾」這位傳奇人物和其偉大的義行,也很遺憾2015年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舉辦「淡水傳奇人物」系列活動,是由傳教士馬偕、歌手張雨生、清朝總督劉銘傳,歌手周杰倫、醫師杜聰明、前總統李登輝等古今人物獲選為「淡水傳奇人物」前6名,而具備悲憫胸懷的慈善家--施乾,居然是被忽視未受青睞。

施乾於1919年開始在臺灣總督府上班,當時才20歲的他,受命調查艋舺地區乞丐生活狀況。斯時他開始接觸聚集在龍山寺一帶的大量乞丐,看見殖民統治下困苦無依的乞丐同胞的生活情況,油然生起惻隱之心,便自掏腰包醫治患病的乞丐並教導其兒女讀書。

1922年,當時才23歲的他為了能更深入的幫助乞丐,他以自己的積蓄加上向親友募得的物資創辦「愛愛寮」,並前往各地招集乞丐前來;他不僅幫助他們洗淨身體,給予充足飲食,更教導他們可以用以謀生的一技之長。隨後,為了全心投入,他辭去了在總督府的職務。這時黃金年華的他剛甫新婚,居然決然放棄了世人欽羨的職位與優渥的薪水,投入慈善事業,而且是為了社會邊緣人「乞丐」設置救濟收容所,這需要具備無上的悲憫胸懷和莫大的勇氣!



為何乞丐收容所取名為「愛愛寮」?原來那時乞丐,他們聚集的地方民間俗稱「鴨仔寮」,施乾的『愛愛寮』除了在台語的諧音上與『鴨仔寮』一樣,還另有更深一層含意,他希望大家能更愛自己也愛別人。施乾希望透過關懷與教育,使台灣的乞丐絕跡。

「愛愛寮」當時是在荒郊野外竹林中,以相當克難的方式搭建的棚子。愛愛寮像個大家庭,施乾及母親、妻兒都和收容的乞丐生活在一起,施乾的主張是,若要幫助乞丐,本身就應該過跟他們同水準的生活,真正親身融入才能真實體會。

「愛愛寮」也像一間特殊教育學校,這裡不僅照料乞丐生活,為了幫助乞丐重建人生。施乾對這些人很關心,也很嚴厲,急切地希望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讓他們轉變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他研究乞丐的成因與解決之道,寫成《乞食的社會生活》」、《「乞食撲滅論》等書,於1925年 印行。

施乾在《乞丐撲滅論》裡闡述他的理想:「我願自始至終以如此熱情勇往邁進……我深知利己之極必將變成利他,利他的徹底將成為利己之理……只有如此,所有貧民、乞丐將被溫暖的手所救濟……在我們面前將展現從黑暗的、絕望的、不可有的社會,轉移到更光明、更有希望、可有的社會。」他希望透過關懷與教育,使台灣的乞丐絕跡。

施乾終身以行動實踐理想,施乾除了親自為乞丐洗刷污黑的身體、理髮、捉蝨、資助病者就醫;除了照顧他們三餐與生活起居外,施乾並教育他們或送他們的小孩去上學,改變他們的不良生活習慣,教他們種菜、養豬、製作豆腐、編草帽及各種手工技藝,培養自主謀生能力,讓他們未來用雙手養活自己,可以活得有尊嚴。

愛愛寮剛收容進來的乞丐,基本全是髒臭不堪,而且大部分都不願接受別人的照顧,其中有些因吸食嗎啡而淪為乞丐,吸毒者在毒癮發作時會產生暴力行為,收容二百多位乞丐,照料他們生活,改變他們人生,需要龐大的經費、愛心、毅力。

施乾之義行,曾得日本文豪菊池寬撰文報導而廣為日人所知,1928年施乾以貴賓身份應邀參加天皇就位大典,並獲頒宮內省御下賞金。

1932年元配謝惜女士去世,1934年施乾在京都和日本女子清水照子結婚。清水照子是一位千金大小姐,家境富裕。經過一段時日交往,深為施乾悲天憫人的崇高胸懷吸引,不顧家人強烈反對,在京都賀茂神社與施乾完婚締結連理,離開日本前來台北,那年照子24歲、施乾35歲。夫唱婦隨,千金大小姐開始和收容的乞丐在一起生活,努力地實踐施乾的理想。

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台灣進入「戰時體制」,物質匱乏,愛愛寮這個私人經營的慈善事業維持更加困難,施乾先生必須時常出外募款、籌錢,或協助公家的事情,夫人照子女士就得負起照顧全院的責任。她典當白金婚戒和服以為院民換取米糧

就在二戰結束前,1944年,施乾去世了。1945年結束二戰,日本投降,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對「愛愛寮」沒有興趣,任其自生自滅。清水照子女士一度曾考慮回日本,然而不忍心看二百多個收容院民再度淪為乞丐,最後終於決心歸化為「台灣人」,改名「施照子」並入中華民國國籍,繼續施乾的志業。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1947年頒布法規,愛愛寮遵照法規改名「財團法人臺北愛愛院」,院務由單純的「收容乞丐」轉型為「育幼、習藝、殘疾教養、安老」的多元社福機構。

照子女士成為「台灣人」之後,直到過世前仍只能以日語與簡單的臺灣話與他人溝通。她終其一生,信奉基督,堅持「愛愛寮」的志業,不接受表揚,且幾乎不出席領獎,也很少接受媒體採訪

雖然日本、台灣多年來也有不少要褒獎照子女士的計劃,但是她對所有的褒獎向來都婉謝。對講究公關行銷的現代慈善事業而言,如果她願意受獎、接受公開表揚,對提高知名度、爭取支持是相當有助益的,特別是對愛愛院這樣缺乏龐大財力的私立機構。但是照子女士基於日本女性的謙卑、及基督徒「左手所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的精神,始終堅持著不接受表揚。這樣的態度,如同施乾當年拋棄了世人艷羨的職位與優渥的薪水,投入慈善事業,創辦愛愛寮,夫妻都是濁世清流,非常難能可貴。

有錢、有能力去投資社會救濟事業創建,實踐大愛的團體或個人,都值得崇敬,而施乾,早在96年前,為了「使台灣的乞丐絕跡」的理想,不僅放棄了世人欽羨的職位與優渥的薪水,為了幫助乞丐重建人生,以個人單薄之力,成立了乞丐收容所,更特別的是他和家人都親身與收容的乞丐生活在一起,施乾過世之後,妻子兒女仍繼承其遺志,持續慈善志業,這樣悲憫天人的家族,以「偉大」這個字詞形容都不過分,台灣人不應遺忘施乾家族的義行。

如果未來還有「淡水傳奇人物」或「台灣傳奇人物」的選拔,期盼施乾這位捨富助丐的「台灣之光」人物,能受到評選者的關注。真正愛台灣的家族,應該要受到台灣人的肯定,這才是一個有「是非公義」的台灣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