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象鼻部落遊記】

苗栗縣泰安鄉境內有許多泰雅族原住民部落象鼻部落是其中之一



象鼻部落位於大安溪的象鼻山的下方,這座山的形狀宛若象頭,山的下方有如象鼻進入大安溪吸水,模樣栩栩如生,原住民部落位在象鼻因而得名象鼻部落

橋長300公尺的象鼻吊橋是目前大安溪上的唯一的吊橋,也是苗栗縣跨距最長、距離河床最高的吊橋。這座吊橋始建於日治時期為象鼻部落對外的主要橋樑,現在經由木製棧道與產業道路連結,是象鼻部落的地標景觀之一。 




相傳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對原住民的反抗統治施加鎮壓,但在對此地久攻不克,後來在此興建吊橋,在軍事上,可縮短行動距離與快速增援兵力,在風水學中,則有如加了一條「繩索」栓住象鼻,使此頭大象無法作亂。此吊橋興建之後,也確實收到了平息對抗之效。


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一鄉一特色」,撥發經費,將原住民部落營建出特殊的風情,吸引遊客到訪,帶動地方經濟的改善。象鼻部落房舍雖然已改建為現代建築,但建築周邊仍建置傳統木製瞭望台,村內的牆面、路面處處可見到泰雅族圖騰的裝飾,也設置了很多藝術裝置,這個部落滿溢著寧靜而優雅的氛圍。








象鼻部落道路經過美化,沿途所見,整村都很乾淨清爽,瞭望台集中堆置了許多袋回收寶特瓶,顯見「資源回收」和「環境維護」的意識在象鼻部落很落實。




象鼻部落部分路段人車分道,滿先進文明,反而是外來的大都市遊客,不走綠色行人專用道,大搖大擺在車道中逍遙漫步,



「象」的圖案是代表「象鼻部落」的LOGO,在偏僻的原住民部落見到圍欄運用立體畫派風格作出鏤空線條圖案,文創形式滿令人出乎意料。

※透過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將對象產生新的畫面,這是西洋藝術「立體畫派」的典型元素。






原住民往昔生活的木刻浮雕,如今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文化已漸步入滅絕,這些畫面情境大多已是過去的歷史,


炊事烹煮


美酒共飲


編織


豐年祭典

泰雅族的有兩種傳統祭典,

一是「祖靈祭」,按祖制,女性是不能參與這個祭典,所以有女性畫面的祭典,顯然不是祖靈祭;

另一傳統祭典是「豐年祭」,泰雅族的豐年祭已停辦多年,現今有許多部落又恢復舉辦,但多以表演性質為多,內容有播種祭、收割祭、狩獵祭。



狩獵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信仰」為「泛靈信仰」。所謂的「泛靈」指的是天地萬物、自然界現象、祖靈等皆有其靈。而在「當代信仰」體系中,則以信仰基督教及天主教為最多。原住民雖然信仰基督教及天主教,但在平常生活裡,傳統信仰中的部份「禁忌」仍是被遵守著,祖靈祭、豐年祭亦仍是原住民重要的祭典活動。


象鼻部落中的天主教露德聖母堂

台灣總生育率在全球吊車尾,「少子化」產生的影響,首先浮出檯面是「學校」,從國小到大學,各階段入學人數都驟減,招生不足導致學校倒閉或合併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但對原住民鄉鎮的小學教育體系似乎尚未產生衝擊,我到過許多不同的原住民部落,幾乎都設有國小(或分校、分班),雖然學童人數不多,而國小的校舍與設施,麻雀雖小卻也五臟俱全,小學生涯沒有壓力,畢業時因為缺少競爭成績是必然「名列前茅」,


象鼻國小正門,泰雅族浮雕人像看起來有點像埃及法老王~~


用貨櫃改建成「圖書室」,經過巧思裝飾,十分耀目吸睛



校園內的瞭望台,這是所有原住民部落國小必設的裝備。


1位老師帶著5位學童,在龐大的操場踢足球,我不知道象鼻國小有多少學生,但能肯定,絕對比都市小學少很多。

原住民部落僅是有「國小」教育設施而已,當小學畢業後,畢業生想繼續深造,就要必須離開家園前往較多人口設有中學的鄉鎮求學,開始外移過著客居他鄉的日子,

象鼻部落也是如此,象鼻國小為全村的最高學府,雖然國中是「義務教育」,但國小畢業後只有到外地,才能「盡國民義務」繼續深造。他們到外地受教育,之後在外地工作與定居,有如油麻菜籽,部落因而只剩下童叟,這就是台灣各原住民部落的現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