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高雄輕旅行景點--駁二藝術特區


參訪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是我這次高雄南區2日輕旅行的行程之一

藉由觀賞公共藝術裝置與探訪台灣古老建築,進而瞭解當地人文的現今與往昔是我的興趣,退休之後,有更多的時間四處趴趴走,拍攝所見的景觀,也累積記錄了許多見聞。

政府對一些公有的閒置老建築沒賣給財團改建華廈,而是將其活化再利用變身成為藝術特區或文創園區,不但保存了當地的歷史風華,同時也注入藝術的新活力,為台灣的觀光質量蓄能,我很讚賞政府這樣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閒置的港口倉庫變身為很夯的觀光景點。

這處藝術特區是因為其位於高雄第二號接駁碼頭區」,所以命名「駁二」。

駁二藝術特區,面積約20公頃,內有「蓬萊」、「大勇」、「大義」3個倉庫群,這些建造於1973(民國62)的港口倉庫,當時主要是儲放砂糖與魚粉,之後因台灣產業變化,終至淪為閒置倉庫

在民國89(2000)因高雄施放國慶煙火,這個閒置的空間,吸引了眾人的注目這個機緣,促成了「棄置倉庫變身為藝術特區」的這樁美事,網路廣傳著這裡的街景及裝置藝術的圖文,現今這裡已成為高雄的人氣景點

由高雄捷運西子灣站到駁二藝術特區,有兩條路徑:
(1)穿越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
(2)沿著臨海新路轉到蓬萊路;
因為我的行程中,有安排先參觀香蕉碼頭」、「高雄港港史館」,再到駁二藝術特區之後由藝術特區尾端繼續前往愛河的景點,所以我選擇走臨海新路,比較順路。

這次到駁二藝術特區,由西往東行進,依序是「蓬萊倉庫群」「大勇倉庫群」「大義倉庫群」,這次我都只是在戶外參觀,沒進入倉庫建物內,僅走馬看花的拍照片,不知不覺已經在這園區逗留了3小時了,如果要全盤欣賞20公頃場域中建物內外所有裝設,必需要有很充裕的時間與足夠的腳力。



藝術特區的第一個場域--蓬萊倉庫群



這個場域,有許多大型裝置藝術作品,有竹編的,有以鐵材作成的,有FRP材作成的,這個場域的作品所呈現藝術風格,讓人感覺「豪邁、粗曠」,建築物純粹為舊倉庫,房型較為一致,舊倉庫的再生利用,不會讓人感覺到有商業氣息存在,比較特別的是,這裡有「哈瑪星駁二線小火車」載客,在迷你鐵道上穿梭這個場域的各處..



 ▲竹編地景《行草駁二》,

裝置在蓬萊廣場,這是以6萬根竹篾,佔地480平方公尺的龐大竹編作品。







創作者--游文富,他以書法行草「駁2」字體為發想,在2016年代的地景創作,展示說明牌文字簡介:「將字體由二維變體成為三維空間的自由翻滾雕塑,藉由東方媒材竹編交織出經、緯、橫、縱,再透過穿梭其間的大眾,呈現出特區獨特的地景裝置」。

我畢竟是書法的門外漢,左看右看,就是認不出「駁2」文字變化的脈絡,只欣賞到作者高超的竹編技藝,和作品的恢弘氣勢,這正是所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啊。

以前我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參觀過這位藝術家的「兩个习」的個展,讓我留下印象,不僅是他使用羽毛和竹子這兩種鄉土自然素材進行創作,有別與一般藝術家,尤其他出身於從事竹工藝事業的家庭,因青年時期逢家道中落,他為分擔家計而報考空軍官校,之後成為令人羨慕的「飛官」,他在服役九年後決定退伍,但他並未轉往航空業發展,而是投入自學自修的藝術創作生涯,為了興趣,居然捨棄可以安穩賺錢的職業選擇,這樣特別的個人背景,迄今讓我記憶猶新。


▲許多以鐵材作成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分佈在各處,因為都沒有標示,所以不了解它們的作品名、創作者和創作年代,
























▲「哈瑪星駁二線小火車」由迷你鐵道在蓬萊倉庫的場域中穿梭..


在蓬萊倉庫群的場域,見到許多小學生在這裡進行校外寫生活動,這些學生身著不同學校的校服,有些穿便服,所見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席地而坐在認真畫畫,很欣慰見到高雄的學校能夠落實「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教學,真為這裡的學子感到慶幸..





這個場域的建物,上面都保有「台糖」的標誌,這群老建物,見證了台灣糖業的興衰歷史過往。

「蔗糖」是臺灣特產,荷蘭人佔據台灣時期,以台灣的原住民和海峽對岸遷徙定居的漢人為廉價勞工,致力生產他們賴於出口貿易的商品--「糖」,遠在在十七世紀,臺灣砂糖即已外銷。

台灣在日治時期的 1900年代,開始設立新式糖廠。大戰結束,政府接收台灣,將原由日人經營的大日本、臺灣、明治及鹽水港四個製糖會社合併,組成「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

在臺灣初期經濟之發展,糖業屬於重要的產業,不僅促進臺灣農村的繁榮,也帶動臺灣工業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砂糖佔台灣外銷品出口值的第一位,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糖業在整個經濟中比重逐漸減低,台糖許多糖廠停產,轉變成為休閒遊憩場所,台糖在台灣各地區地倉庫,也因而閒置。




大量的「工人及漁婦」彩繪人形公仔,佈置在駁二藝術區3個倉庫群的各處,是駁二的獨特風景。

身高2公尺的彩繪人形公仔,他們代表高雄底層的勞動者,女公仔戴著斗笠罩著頭巾,男公仔則戴著工地安全帽,腰上有榔頭和扳手,每個雕塑的正反兩面都制作成看不見面貌的「背面」,象徵社會上有許多沒沒無聞的底層人物,埋頭苦幹,默默耕耘,是沒有人注意到他們面貌的群體,不同的彩繪藝術師在相同的身型上,彩繪出各式各樣的不同創作,表達底層的勞動者在社會各種不同領域作出不同的貢獻。










這麼高大的巨人公仔站在路邊,其他身高2公尺的「工人及漁婦」公仔,相形之下,算是「細漢仔」,
身上的背心圖案,「愛」被支離破碎,由讓觀眾自己去領悟其所象徵的含義




【藝術特區的第二個場域-大勇倉庫群】

由蓬萊倉庫群的巨人公仔,穿越堀江街,前往大勇倉庫群場域,見到這一座綠瓦飾以騎鳳仙人脊獸的中國宮殿式的「高雄港」牌樓,書有吉祥字句,這裡是高雄曾經實施「港」、「市」行政分治的分界點。


大勇倉庫群場域的佈置的公共藝術作品,作品所呈現藝術風格,讓人感覺「科幻、前衛」,這個場域的建築物除了舊倉庫,還有一部分其他功能的建築,房型較為多樣,這區舊倉庫的再生利用,讓人感覺到商業氣息。

這群公仔憨憨的造型,挺療癒的,因為沒有相關的說明介紹,所以我不認識這些公仔的背景..





這組以金、銀兩色的華司墊片為材料的作品,位在十字路口的中間,剛硬的材料卻是柔順的線條,金屬材的「樹」和「石」在陽光下閃爍,這個地理位置,作品和周邊環境所構成的景觀,怎麼搭配都呈顯相得益彰,既是耀眼的主角,也是最佳的配角。

地面設置的說明牌,簡介了作品名《金果樹》,創作者黃沛瑩,創作年代2010年。
我曾在台北南昌路,台灣博物館的南門園區的行政大樓外牆上,見到過技法類似的藝術裝置《琉雲光景》,也是出於這位藝術家所創作。







3D大彩繪《駁2車站》位在駁二藝術特區裡的港務局單身宿舍寬27公尺,高12公尺的牆面,畫面上有創作者「蘇家賢」的資訊,如此規模的3D彩繪,十分吸睛,成為大勇倉庫群場域的拍照打卡熱點



3D大彩繪《鋼鐵工人》,繪於港務局單身宿舍的側面,由於畫風與《駁2車站》有很大差異,我不確定是否同為蘇家賢的作品..



《駁2車站》彩繪牆的對面,有一對太空寶寶悠閒地坐在台糖C5倉庫的屋簷上,觀看著駁2車站的過客的一舉一動,據了解,這組作品名為《一起坐著,甚麼也不做》,對地球人而言,能夠跳脫忙碌的生活,甚麼也不做,只是當個旁觀者,靜心觀看大千世界,這是一種很難得的享受,可能對宇宙其他生物,地球上的熱鬧喧囂,是一種他們所居住的星球上所沒有的新奇情境..



大勇倉庫群的廣場上,有兩個藝術座椅,它們不僅是景觀,也具有提供遊客休憩的功能


這裡也佈置有另外一群「工人及漁婦」的公仔,一組為「黑手工人」一組為「愛」被支離破碎,另一組「穴位金人」是整個駁二藝術特區唯一有臉孔的公仔




大勇倉庫群的舊倉庫再生利用,有些轉變成餐廳,有些轉變成電影院,有些轉變成文創商品店,雖然是商業活動,但佈置很有設計感氛圍與周遭環境融合


帕莎蒂娜餐廳





映捌玖駁二電影院



動物派對


兔將創意


倉庫建物的南面,牆柱上有白色把手的藝術裝飾,隨興在紅磚牆面上直接塗鴉,還有一座高大的變形金剛,孤獨地眺望高雄港..




這個用鐵材作成5個人頭線條的藝術品,設在大勇倉庫群的廣場上,因為沒有說明標示,所以不了解它的作品名、創作者和創作年代,




【藝術特區的第三個場域-大義倉庫群】
由人頭線條的藝術裝置前行,穿越大勇路,前往大義倉庫群場域,見到大勇路上商店的門面設計,也頗具藝術感,

左側的「賽先生科學工廠」,三樓的窗戶,彩繪嶄新的一天系列..



右側這家「一輪商行」的小小冰品店,路燈桿掛有通往大義倉庫群的指標牌,冰品店上面醒目的「國宴指定冰品」廣告」絕對吸引過客注意, 店旁的牆壁的塗鴉,自由女神手舉的是這家店販售的「冰棒」..







穿過大勇路,沿新化街前行,見到一棟有彩繪的建築物,圍牆也有以鐵板鏤刻的剪影藝術裝置,很遺憾,剪影藝術裝置被一大排停車所阻擋,不能接近觀賞,在各地景點,觀賞物前,有時是停放了機車,有時是攤販,要不然就是雜亂的電線,我經常碰到這種煞風景的情況,感覺真是奇摸擠瓦路乙#@※△!!




途經海霸王城市商旅,見到路旁停放著一輛高雄的紅色雙層觀光巴士,


大義倉庫群場域的佈置的公共藝術作品,所呈現藝術風格,讓人感覺洋溢著「現代主義」,舊倉庫的外貌,也是添加上「現代主義」的裝飾,讓這個場域,形成另外一種不同的藝術氛圍。


路旁設有「現代主義」藝術裝置


金屬材藝術裝置,沒有標示,所以不了解它的作品名、創作者和創作年代..



這裡也佈置有另外一群「工人及漁婦」的公仔,

這場域的舊倉庫的風格外貌,似乎與其他兩處的舊倉庫群不同,有些建物添加上「現代主義」的裝飾,








地面上的紅磚材藝術裝置,吹橫笛姿態的手指,





樹下的黑狗仰頭往著對面牆上的七彩尾巴的鳥,和真樹融合成為和諧的景觀裝置,

藝術裝置的噴泉

LIVE WAREHOUSE,是全台唯一鄰近海港的倉庫音樂空間,其中涵蓋了容納1500人、900人、200人等三種場地規格,這個演唱會場地,雖然容量有限,但這樣的空間,更能讓觀眾近距離和演出藝人貼近互動,在這裡舉辦的每場演唱會,總是秒殺完售..





這件藝術裝置有如帶著推進器的浮雲,沒有標示,所以不了解它的作品名、創作者和創作年代..

白色的覆舟,置放在船塢,這麼獨特的外觀,是知名的「微熱山丘」設在高雄的據點。





一座有如圓形堡壘的大型裝置藝術,在微熱山丘旁邊的空地上,

根據說明牌的簡介,得悉這公共藝術作品名《椅子樂譜》,創作者顏名宏,創作年代2016年,透過文化局協助更新,蒐羅了高雄市中小學淘汰的舊課椅,堆疊出高5公尺、直徑12.45公尺的雙層半球體,形成透光的木造空間,融合外圍的老樹,無論內外,由各個角度觀賞,呈現的畫面都很美,晚上的投射燈光,景象則猶如幽浮UFO降落在地面,獨特景觀已成為駁二藝術特區的熱門新景點。







駁二藝術特區,除了有很特別的街景以及裝置藝術,閒置倉庫群也連結著這裡曾經的歷史往事,我曾在台灣其他城市參訪過許多由閒置的酒廠、菸廠、鐵路倉庫、官舍,轉換成為藝術特區或文創園區,空間機能重生,包括:
--台北市的華山1914藝文特區,松山文創園區,
--新北市的板橋435藝文特區,
--台中市的「20號倉庫」藝文特區,台中文創園區,
--台南的三二一巷藝術聚落,台南藝文特區,藍晒圖文創園區
--花蓮市的a-zone文創園區,

很慶幸政府對這些公有的閒置老建築,處理的方式,是將其活化成為藝術文創基地,而不是賣給財團改建華廈,不但留存了當地的歷史風華,同時也注入藝術的新活力,為台灣的觀光質量蓄能,

畢竟,台灣如果只是一直停滯在「最美的風景是人」的自我陶醉,沒有豐富的在地文化特色,是不能夠吸引外人來這裡觀光的,要提升台灣觀光的含金量,唯有不斷落實地構建屬於本地的文化內涵,與妥善維護本地的文物。

妥善保護大量的有故事的老建物,未來會成為大量的「歷史建築」,這些見證故事經過的歷史建築隨著歲月,又成為這個城市的「古蹟」,許多當代的藝術創作,隨著歲月會成為代表那個時代的骨董文物,只要沒有被破壞,即使現在是文化沙漠,未來也能蛻變成為文化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