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一座具有歷史性、藝術性和懸疑性的紅樓--高雄港港史館


高雄港港史館香蕉碼頭」、「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倉庫群」附近距高捷西子灣站僅約650公尺



來「港史館」不僅可以由瀏覽內部展示的文物而了解高雄港的發展史建築物本體具有的藝術性和懸疑性也很精彩



這座台灣日治時期的磚造建築,曾經是高雄港官署的辦公廳舍,因年久有部分結構已略微傾斜,港務局在1994(民國83)搬離而停用,並一度研議拆除,但此建築具有罕見的特色,又具有歷史及文化價值內涵,拆除將會成為憾事1997(民國86)年開始整修做為港史館2002(民國91)121日完成對外開放。2003年被高雄市列為歷史建築」。



這棟紅樓建築,造型以巴洛克風格設計,但整棟無一處是「相互對稱」的,而在視覺上卻無任何不協調的感覺,具有十分罕見的建築特色我始終查證不到當時的建築設計師是何人,能有這麼跳脫傳統的前衛構思,居然還被當時總督府營繕課接納採用,



建築的正立面,正門兩側牆面的長柱排列佈置不對稱,窗戶的形狀和佈置也不對稱,正門入口的裝飾設計是唯一左右對稱。「不對稱」卻呈現了協調與脫俗,足見這位建築設計師的美學功力。





建築右側立面二樓採用圓拱形開窗,一樓採用長條形開窗,窗的佈置不對稱,牆面的長柱排列佈置不對稱,紅磚搭配白色系飾帶為該時期台灣建築盛行的的辰野金吾風格,空調機、電氣箱和雜亂的管線,猶如違建入侵,看到這樣的畫面,實在很煞風景,我參訪過很多其他的古蹟建築,同樣是設有空調讓室內涼快,但古蹟建築外觀都沒有這種景象,所以應該是有「兩全其美」的裝設空調其他方案吧?!



建築後側立面,二樓雖然也是採用圓拱形開窗,一樓也是採用長條形開窗,但窗的形狀又與右側立面的窗形不同,窗的佈置不僅是左右不對稱,而且還上下不對稱,空調機、電氣箱、和水塔,比起右側立面的違建,更加破壞了畫面,讓我感觸,留存的歷史建築,透露了兩個時代的政府官員,美學素質如此的差距,實在令人汗顏,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建築左側立面與其他三面截然不同,不是紅磚,而是一扇全平面的沒有絲毫裝飾的洗石子牆壁,尤其窗戶數很少,這種情況既不利於「採光」與「空氣流通」,又毫無「美感」可言,很顯然這絕對不是建築設計師的「原創」, 因此,有些文獻推論,該建築只完成了計劃中的局部,就被迫停建而宣佈竣工。


這棟建築,不僅是外觀是不對稱設計,連內部的結構也是不對稱設計,有些是方柱,有些是圓柱,也有別於傳統..


這座規模不大的台灣日治時期磚造官署建築,確定在大正3(1914)開始興建,但建成年代撲朔迷離,有兩種推斷:
() 有些學者的文獻,指出這座建築的工程完工於1917(大正6),工程歷經3年,成為徵收砂糖消費稅的官吏出張所的辦公廳舍。
() 有些文獻記載(如維基百科..),是直到昭和12(1937)才宣稱完工,工程歷經23年,如此罕見的牛步化建設效率,指稱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政府財政緊縮影響所致,尤其還僅是才建了局部,就宣佈竣工。

 即使「港史館」修建後,所立的「沿革記事碑」,也是只敘述了開始興建年代,而避開了竣工啟用的年代的爭議歧見,




但我進一步考據同時期在台灣的其他建設,似乎進度都並未因世界大戰日本政府財政緊縮而延宕太久,如:
--1915(大正4) 台北州廳舍(現在的監察院)建成,新竹州廳舍(現在的新竹市政府)建成,
--1916(大正5)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現在的台大醫院舊館)建成,台南州廳舍(現在的台灣文學館)建成,
--1917(大正6) 台中火車站建成,
--1918年(日大正7年)中央山脈橫貫公路完成,
--1919年(日大正8年)台灣總督府新建築(現在的總統府) 建成,

而這座建築的工程,僅約250坪,其規模並不大,所需的經費與以上的建設相較,顯然是屬於小兒科中的嬰兒科,除非是另有「財政」以外的因素而未被當局支持致進度緩慢,否則如此規模的建設,居然耗時23年,其中建築的左側立面還不是普通的敷衍,這也未免太不可思議了吧?..

雖然我由現場所見,建成年代在上面的兩種推斷,都還有疑竇之處,猜測或許還有其他的可能,在參觀時和導覽的義工彼此交流,他很熱心立即去查閱館內的文獻資料,也找不到有關的記載,我想經過考據的文獻記載的都尚且各說各話,如果再增加毫無根據的猜測,也無助於歷史的澄清,畢竟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需要有「證據」作為支撐,如果沒有「證據」,無論「猜測」再怎麼合理,都不能和「事實」畫上等號,始建年代距今不過才百餘年,如果現在都找不到「證據」解開迷團,未來讓歷史真相浮現就更困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