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輕旅行到高雄參訪市定古蹟--武德殿


探訪台灣古蹟建築與觀賞公共藝術裝置,是我的興趣,日前趁著天氣轉晴,南下高雄,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搭配健行方式,開展「哈瑪星」為軸心的2輕旅行其中一個行程是參訪高雄鼓山區的武德殿。



前往高雄的交通很便捷,台北搭高鐵到左營直達班車1.5小時左右,抵達左營後也有捷運系統通往各地



高雄捷運橘線終點「西子灣站」,站的副名(哈瑪星)



哈瑪星是位於台灣高雄市鼓山區的一個舊地名,這裡原本是海域,日治時期日本當局在高雄建立港口,為了疏濬航道,於是利用淤泥填海造陸而形成。當時建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語稱為「濱線」,發音Ha- ma -sen,當地居民按這發音稱這個地區為「哈瑪星」

由高捷西子灣站一號出口,沿臨海二路走,轉入鼓波街與登山街,步行總距離約500公尺,高雄武德殿就在右方路旁的上方,步上階台就可到達。




台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時的統治者自然會引入各種日本文化,以在其殖民地上植入母國文化,在文化上是如此,在建築上自然也不例外,「武德殿」就是在此種因素的影響下傳入台灣,當時的臺灣行政體系--「州、廳、郡」等都陸續興建起「武德殿」。



高雄武德殿」興建於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是台灣唯存兩處日治時代「州廳級武德會支部」建築之一,被列為高雄市市定古蹟。

(※台灣存留另一處州廳級武德會支部建物,是台南武德殿第二代)


武德殿發源於日本的警察系統,起初是警察練習武道的場所,之後再擴展到城市與學校。日治時期,警察、公務員及學生,男生必須學習柔道、劍道或角力(相撲),而女生則以射箭為主。每年在台灣各地先舉辦武道大會或演武大會,選出優勝者,再集中至台灣地方本部武德會進行決賽,以發揚武士道的習武精神。



存留的武德殿建物,現今不僅見到日治時期建築的風格風貌,這些建物也是日治時期教育體系重視培育「體育」的見證。



石碑正面書刻「武德殿」,背面書刻「寒流帶月澄如鏡,實相圓滿之兵法」,源自聞名遐邇的日本武士宮本武藏的著作兵書。按石碑文字內容,應該不是建造當時的文物。


建築物前方有「鯉魚旗」,這是日本江戶時代武士家族延傳下來的習俗,他們相信在家門庭前掛上描繪鯉魚的風幡,能生男孩,直到現在,日本在每年55日「男兒節」,仍家家戶戶懸掛「鯉魚旗」慶賀。




建築物外牆,有箭和靶合體的圖形浮雕,「箭」在日本為「破魔矢」,有淨化、驅魔、避邪的功能,「靶」則為命中之義,這種裝飾象徵「趨吉避凶」與「心想事成」。
我參訪過許多台灣存留的其他武德殿建築,在建物上,都沒有見到有裝飾這種圖形。


建物正面入口門廊,靠外為方石柱,靠內圓石柱,屋頂為木造黑瓦的圓弧形破唐風,象徵武德精神內涵--既方剛,亦圓柔,既宏偉,亦優雅..




建築物的正門和側門以及門前參天大樹上,掛有日本神社常看到的「注連繩」,這種用稻草織成的繩子,掛上紙垂,是神道中用於潔淨的咒具,在日本習俗裡有趨吉避凶意義。
「注連繩」除了見於神社門簷,有些神社的樹幹上也懸掛,另外,日本相撲的「土俵」與「橫綱」等級的力士,其腰帶也是佩掛這種飾品。


一座日治時代練武場所,整修後,為了強化「日本」風韻,添增了日本廟宇的元素,濃郁的東瀛和風,吸引了許多新人來此拍婚紗,雖然為老建築增加了人氣熱度,但我個人不認同這樣的畫蛇添足之舉,古蹟保存不僅是為了存留建築物的形體,更重要的是還原那個時代的生活與人文內涵,曾經的「練武場所」,現今變成為「日本廟宇」,這與「竄改歷史」的行為無異,十分不妥~~




由於高雄的練武建築興建於日治中期,當時武德會有感那個時期的武士道精神逐漸沒落,就將此館命名為「振武館」,含有振興武德之意涵,而不是現在修建後門匾上以及室內書法題字的「武德殿」。



脫鞋進入室內,殿內鋪設檜木地板,正中有祭祀武神的神龕,周邊除了佈置練武用品,也陳列了有關的文物,其中包括宮本武藏的「兵法二天一流」書卷。








宮本武藏,為江戶時代初期的劍術家、兵法家、藝術家,創立「二天一流劍道」。
 二天一流」是他在父親那裡學到的「當理流」劍法,再加上自己的實戰經驗而編創出來的劍術流。

二天一流中所謂「二天」,指的是太陽和月亮,即陰與陽,也就是象徵看似對立的事物,融洽地在宇宙間流暢輪轉。二刀一流的技法,內涵就是融通左右兩手,順暢手上大小二刀的動作,達成戰勝對手之目的

「武俠小說」曾是我們那個世代的沉迷讀物,「宮本武藏」是唯一的外國武俠小說,主角「宮本武藏」是日本的頂尖劍客,他在京都與兵法名宿吉岡家族的對決,以及巖流島與兵法家的決鬥故事情節,數十年後的今天,我仍記憶猶新。

政治是一時的,歷史是千秋的,歷史建物見證了那個時空曾經的事實,默默的展現該時的生活文化,讓後人知曉,古蹟的保存程度體現出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雖然我喜歡欣賞這些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但並不意味我就是有崇日、媚日的政治立場,但願今後的台灣,不要再發生為了政治立場,而偏激地去改變建物的外貌或摧毀文物的憾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